2024-01-08 13:23:57 | 找车网
这两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相当火爆,不少国产厂商凭借这股
东风
扬眉吐气。
与此同时,国产厂商也在传统燃油车领域不断进步,逐步补上了此前的短板。
15万元级别的轿车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越来越多的国产轿车强势崛起,这个市场已经不再是合资车的天下。
10-15万是中国大多数家庭用户都能接受的价格,在这个领域内,既有
长安
UNI-V、
奔腾B70
等国产车型,也有
大众
朗逸
、
日产
轩逸
这样的合资老将。如果你近期有购车打算,这几款车值得看一下!
长安UNI-V
指导价:10.89-13.99万元
一句话点评:低价高配,专为年轻人打造
从定位上来看,
长安
UNI-V主要面向年轻消费者,外观、内饰等方面都比较个性。
长安
UNI-V采用三段式进气格栅,大灯看上去也比较犀利,同时这款车还在前后包围以及侧裙等处加上了亮眼的装饰条,起到了不错的点缀效果,有着比较强的年轻化气息。
车身侧面,
长安
UNI-V采用掀背式造型,车身线条比较舒展,腰线也有比较强的力量感。
与此同时,这款车的轴距达到了2750mm,空间表现达到了A级车的主流水平。
上市之后,这款车的销量一路上扬,冲到了万辆俱乐部之内,看来年轻消费者对它的认可度还是比较高的。
与外观一样,
长安
UNI-V的内饰也比较讲究个性化,采用了上下平底式方向盘,同时取消了大量的物理按键,10.3英寸的中控屏基本集成了各种常用功能,这些都比较符合年轻消费者的用车喜好。
长安
UNI-V在配置上的思路很明确,那就是低价高配。
这款车全系标配360度全景影像、全速自适应巡航、内置行车记录仪、自动空调、后座出风口等配置,年轻消费者早就已经被国产车“惯坏了”,
长安
UNI-V则尽量满足它们的需求。
动力方面,
长安
UNI-V搭载1.5T和2.0T两种涡轮增压发动机,前者最大功率为138kW,最大扭矩为300N·m;后者最大功率为171kW,最大扭矩为390N·m,动力水平怎么样?和接下来的几款车一比便知。
奔腾B70
价格:10.59-14.49万元
一句话点评:A级车的价格,B级车的性能
奔腾B70
是四款车中唯一一款B级车,同时也是国产B级车中少有的常青树,顶配不足15万元的亲民价格,为这款车带来了比较高的性价比。
外观方面,
奔腾B70
采用家族化的“光影哲学”设计语言,直瀑式中网和“戈”型大灯都有着比较高的辨识度,中网内部则采用数码雨滴结构进行填充,这种大气、时尚的风格是比较符合中国消费者审美的。
奔腾B70
车身长度达到4810mm,轴距则达到了2800mm,空间方面的优势比较明显。
这款车采用的是溜背式车身,侧面看上去有着比较强的商务气息,除了家用功能之外,也能满足不少商务需求。
车辆内部,
奔腾B70
全系搭载12.3英寸悬浮式中控屏,同时还采用了比较流行的贯穿式空调出风口以及液晶空调控制面板,档次感方面要超过不少同价位的合资车。
奔腾B70
的价格比较亲民,但配置却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可开启全景天窗、无钥匙启动、360度全景影像、语音识别系统、4G网络、OTA升级、温度分区控制、车内PM2.5过滤装置等配置在这款车上都没有缺席。
动力方面,
奔腾B70
搭载1.5T和2.0T两种发动机,前者最大功率124kW,最大扭矩为258N·m;后者最大功率为165kW,最大扭矩为340N·m。其中1.5T发动机在2020年“中国心”十佳发动机榜单上榜上有名,2.0T发动机则属于
一汽
集团高端产品,在
红旗HS5
、
奔腾T99
等车型上广泛应用。
大众朗逸
指导价:10.09-15.99万元
一句话点评:大众销量冠军,品牌影响力较强
众所周知,
朗逸
是目前
大众
所有车型中销量最高的。
2022年1-8月份累计销量达到22万辆,表现相当不错,也是不少人在选择轿车时的必看车型之一。
大众
朗逸
的销量比较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的覆盖面比较广,例如它的常规版车型采用的是老用户比较喜欢的横向镀铬条中网,星空版车型则采用与
奔驰
类似的点阵式中网,吸引了不少年轻消费者。
尺寸方面,
大众
朗逸
车身长度为4678mm,轴距2688mm,采用传统的三厢造型,车身侧面看上去中规中矩,空间也只能说勉强够用。
内饰方面,
大众
朗逸
采用大量的横向设计线条,让驾驶舱显得很宽敞,同时还采用了大尺寸悬浮式中控屏,不过它同时也保留了比较多的物理按键,年轻化方面有待提升。
大众
朗逸找车网
的入门车型价格下探到了10.09万元,但入门款的车型配置较为寒酸,不是主力车型。
其余车型则提供了无钥匙启动、无钥匙进入、倒车影像、定速巡航之类的常用配置,满足日常用车需求还是没什么问题的。
动力方面,
大众
朗逸
搭载1.5L、1.2T和1.4T三种发动机,但最大功率只有110kW,最大扭矩也只有250N·m,在合资车中还算可以,但与国产A级车相比只能算一般水平。除此之外,它在高配车型上搭载7挡干式双离合变速箱,这也是中国消费者不太喜欢的。
日产朗逸
指导价:9.98-17.49万元
一句话点评:日产销量冠军,车型覆盖面广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二师兄玩车,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合资品牌消失的前提是中国品牌的强大·以后不再有“自主品牌”概念
讨论 汽车 品牌的时候往往会分为三个类型,分别为:
前两个名词是相对而言的。
自主的概念是自主主动、不受他人支配,可以自己对自己负责,中国企业创造一个 汽车 品牌,合理的定义当然是中国 汽车 品牌,为什么要叫作自主品牌呢?原因是创立中国品牌之初的部分企业做不到自主。比如一汽、上汽、广汽、东风等国营车企,这些车企要创立自己的品牌,需要的是合资企业的技术支持?基本就是这样了。有些 汽车 爱好者把这些车企称之为“买办企业”,虽然不好听但是也差不多。
“合资品牌”是什么概念呢?
对于合资品牌一直都存在错误的解读,合资是两个或多个企业共同出资、合营一家公司企业,指的只是结构而不是外国品牌;但现在提到合资车就会认为是大众、丰田、本田、日产、别克、梅奔之流的外国品牌,那么有两家中国企业合营并创立的品牌就不是合资品牌了吗?显然不能这么说,只是长期以来合资企业使用的都是外国 汽车 品牌而已。
现在需要了解的是为什么要引进这些外企和中国车企合营,并且要使用外国品牌,这是问题的根本所在;原因简而言之是缺乏 汽车 生产市场化的经验,不懂得如何打造 汽车 供应链体系,这就需要借助外国车企成熟供应链的建设经验。可是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经验是要拿钱来换的,对于起步阶段的中国 汽车 市场,置换经验的筹码就是市场本身;说白了就是给这些外企提供一个很大消费市场,让这些企业有钱赚才能在合营过程中学习到经验。
这个过程很重要但也产生了一些不良的后果,重要是指能降低 汽车 生产制造成本的唯一方式就是依托成熟供应链,不良后果是指形成了“ 汽车 品牌媚外情节”。
用心学习就能飞速进步,在工业3.0-4.0的阶段中的进步速度更是会非常之快,所以中国车企的成长是每天都能看到的;至此就能感受到合资模式真正的价值所在了,那就是“
给你几十年的市场霸权、换我强大的中国 汽车 工业
”!
当中国车企能够打造出与同级合资车正面对抗的量产车后,合资阵营也就注定了要失败;因为合资车企是合营的,每个参与企业都要保证有足够的利润,可是一台车的利润空间是有限的。
这会有什么结果呢?
结果就是以相同的成本投入,中国 汽车 品牌可以打造出实际价值高一万的车,这1个“达不溜”可能改变的是车辆的性能和配置等级;实际上合资车企在利润空间还会更大一些,因为它还要加上“品牌溢价”。结果是相同价格的国产 汽车 的品质远超过合资 汽车 ,合资车的卖点只剩下了“品牌”。
近几年在文化领域最热话题就是文化复兴和文化自信,体现于消费领域就是对洋品牌的祛魅,说穿了就是要消费者知道我们的中国制造足够强大,选择物美价廉的中国造不再是简单的平替,是以更少的付出换来更好体验的消费升级;当合资车企失去了最后一个筹码的时候,等待它们的宿命就是退场。
那么此时解除合资车企股比限制和合资企业的数量,允许出现各种“独资外国车企”,这是不是给外国车企制造“反攻”的机会了呢?
当外国车企不再需要和合营企业“分润”,可以合理控制利润率,以相同的制造成本投入打造等价值的 汽车 ,此时“自主品牌”是不是又要面对挑战了呢?其实是想多了。之所以会取消合资企业的各种限制,前提就是中国车企不仅做到了能与其正面对决,而是做到了能够实力压制。
外国车企现在仍旧沉浸于燃油车,而内燃机面对电驱系统就像是曾经的“大马金刀面对铁甲战船”——一百年河东、一百年河西。现在的外国车企看起来就像是“老佛爷带领的清军”,中国车企反而提前进入了“新 科技 ·电驱时代”,未来 汽车 行业必然要用电来驱动,不论能碳排放、常规能源隐性的战争等角度解读都会是相同的结论;这个未来是这些外国车企没有看清楚的,而中国车企已经提前十余年进行了布局,部分科研机构其实提前数十年就进行了研发储备。
中国 汽车 品牌之所有能够反超合资车,在除轿车以外的其他车型领域实现市占率反超五大合资车系,依托的不仅是内燃机技术的进步,更是电驱技术的强大与提前十余年的应用;合资车企已经浑浑噩噩,现在再赶超也已然来不及了,经过这一轮的调整后只会更加迷惑吧。
最后需要了解的是各大知名国外 汽车 供应商和车企存在的问题,这些车企为了最大化的控制制造成本,供应链已经庞大到难以管理的程度;一台发动机的某个零部件可能来自拉美、另一个零部件可能在欧洲,一台车会有一两百个供应商,这会是个大问题。比如发动机出现通病需要对某个总成进行升级,而这个总成的零部件就有很多供应商,一台发动机有更多供应商,结果是牵一发就要动全身,解决问题的效率会极其低、成本会极其高。
欧美企业做事情其实有些时候非常极端,这个经验是要汲取也已经汲取的,中国车企的供应链体系在同样没有供应商管理标准体系的前提下,相对的垂直整合研发生产也是个优势;所以现在不担心合资企业分家,即便是都变成独资企业,这些傲慢的家伙也不会有什么翻盘的机会了。有些紧张的怕也只是那些与大众、丰田、通用合资的车企罢了,然而从合资开始就注定了今天的结局,自主品牌是挺难堪的词,正确的用词应当是中国 汽车 品牌。
天和MCN发布,保留版权保护权利
从近几年的汽车销量数据来看,国产车销量有了很大的提升,但还是不如进口车和合资车。为什么国产车卖这么便宜,还有各种补贴,但还是不如进口车和合资车?国产车的发动机一直是国产车前进的一大壁垒。现在很多国产车为了用外国公司的发动机,都和很多外资车有关联。现在国产车的质量比早期生产的要好得多。某调查机构的调查数据显示,国产车故障率略高于合资车,但差距不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差距在缩短。
身边很多朋友都是国产车,我自己也开国产车。目前两年多没有什么问题。所以要改变之前的国货形象,支持国货。我们相信自己的品牌会越来越好。现在国产车的质量比几年前提高了很多。随着合资企业的建立,汽车行业竞争的加剧,工业水平的提高,国产汽车的设计水平和制造水平越来越高。而且国内汽车厂商现在也更加关注各种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
不是厂商不想快速提升,只是有的在逐步提升,有的则受到限制。如果你现在在国内品牌4S店买车,销售人员会给你介绍这款车的配置和安全性,因为空间和动力需要你自己去测试。没有实力对比,就没有话语权。1.5T涡轮增压发动机是主流,但是同样的排量在动力调校上让你感觉不一样,所以不要只看数字,要看实际效果!我觉得国产品牌越来越完善了。
在某些领域,我认为他们和合资品牌一样优秀,合资品牌和国产品牌的合作只是在某些领域起到了互补的作用!个人觉得还是看这个行业好!现在很多合资品牌都不如国产,自然有些合资品牌占优势。如果以偏概全的话,客观来说,国产的在设计和配置上比同级别的合资车有一定的优势。曾经国产的车,技术真的很粗糙,跟那些进口车和合资车没法比。但是社会在不断发展,今天中国的自主技术也是最强的之一。今天的外国人更相信中国制造,而不是中国人。可能是过去的不足,总让国人觉得中国车就是不好。
2023-08-04 07:28:14
2023-07-10 01:37:15
2023-07-17 23:00:37
2023-09-19 05:57:44
2023-07-25 13:39:19
2023-09-11 00:5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