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26 06:14:53 | 找车网
提到新能源车,大多数消费者都会联想到特斯拉Model 3,尤其是在国产之后,销量节节攀升,在刚刚过去的5月国产Model 3注册登记达到了11,364辆。但面对新能源车,仍有不少消费者因安全问题望而却步。日前,国内权威碰撞测试机构中保研对国产Model 3进行了碰撞测试,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国产Model 3是否经得住考验?此次碰撞测试选取的车型为国产Model 3 2019款 标准续航升级版,新车指导价为29.18万元(现价27.155万元)。
在低速碰撞测试中,车辆以15km/h的时速进行碰撞测试,主要考验车辆的易损性与维修经济性。在实际用车环境中,这类低速碰撞事故发生频率较高,主要涉及车辆损坏维修问题。
国产Model 3在正面碰撞项目中,车辆前保险杠等前部车身覆盖件发生明显偏移损坏,内部防撞钢梁有明显碰撞痕迹,得分为11.5分(满分30分)。追尾碰撞中国产Model 3表现较好,后部保险杠仅发生小范围破损,维修成本相对较低,得分为23分(满分30分)。经过加权计算后低速碰撞总得分15.33分,评级为M一般。
正面25%偏置碰撞实验中,测试车辆将以65km/h的时速撞击25%重叠障碍物,主要从车身强度以及对乘员的保护情况等多个层面进行评判。该项目十分考验厂商车身结构设计功底,可谓是车辆碰撞实验的“火葬场”。
在碰撞过程中国产Model 3左前部损毁较为严重,整体A柱出现轻微变形,乘坐空间并未被明显入侵压缩,可有效保护乘员生存空间。
同时,在高速碰撞中国产Model 3气囊与侧气帘开启及时,中控台并没有出现明显位移,正面气囊与侧气帘配合稳定的承托住头部,予以缓冲保护。此外,安全带将假人牢牢固定在座椅上,保护胸部、大腿等其它身体部位。在小腿和脚部方面,由于未配备膝部气囊获得了A良好评级,但不影响整体,国产Model 3在正面25%偏置碰撞中表现十分优异,夺得了G优秀评级。
高速侧面碰撞以车辆为目标,将撞击障碍物加速至50km/h,并以90°撞向目标车辆。碰撞结果显示,撞击后车辆B柱与驾驶位中线距离达到了22.5cm,能有这样数据表现的车型少之又少;而对于驾驶员与成员其它身体部位的防护也十分出色,均获得G优秀评级。
另外,对于电动车至关重要的电池安全问题,在侧面碰撞中国产Model 3未曾出现,撞击后电池系统结构完好。
车顶强度
车顶强度测试模拟翻车场景,以25°夹角向车顶施压,测试车辆峰值载荷。实验中,国产Model 3车顶承受的峰值载荷为93797牛顿,车顶并未发生明显结构变形,主体车顶结构完好,保障了充足的座舱空间。
鞭打测试
鞭打测试意在评估发生追尾事故时,对乘员颈部的保护。该项目分为静态与动态两部分,国产Model 3在测试中均获得G优秀评定,模拟追尾碰撞时头枕对乘员头部形成支撑从而保护颈部。
行人保护项目中,头型试验得分为11.393分,腿型试验得分为4.393分,两项总得分15.786分,得分率52%,获得A良好评级。
车辆辅助安全
对于主打智能自动驾驶的国产Model 3,车辆辅助安全测试更像是“送分题”,三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的硬件组合形式,在实际测试中获得了FCW与AEB满分成绩。
通过中保研一系列的安全测试印证了国产Model 3的安全性,其在车内成员安全与车辆辅助安全方面都站到了第一梯队,甚至在侧面碰撞等单项表现十分出色,超越绝大多数燃油车。同时,低速碰撞以及车外行人安全上也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准,并没有明显的短板。值得注意的是,作为电动车国产Model 3经过众多测试无一出现电池安全问题,稳定可靠与燃油车基本无异。
(图/文 网通社 周岳)
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呈直线形式上涨,以传统燃油技术为主的合资汽车品牌瞬间觉得压力倍增。可即使在今天,询问很多人购买新能源车的初衷,超过半数以上用户的答案和安全可靠无关,之所以买新能源车,只是因为用电更省钱,车载联网功能更好用而已。同时我们
发现
,很多人对新能源车的整车安全问题较为敏感,特别是在新能源车市场份额拔地而起的近几年,面对陌生的技术应用环境,续航与安全焦虑萦绕在新能源车主心头。
一般来说,新能源车会将电池安置在底盘部位,当车辆遇到碰撞或挤压时,可能会发生较大的安全隐患。如果车体侧面和电池包遇到面积很小的刚性柱撞击,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不仅乘员生存空间和电池组安全会面临很大威胁,还可能会造成二次碰撞,最终朝着不可预估的事态方向发展。
新能源碰撞不安全?双面侧柱碰试验正面回应:比亚迪海豹很安全
作为
比亚迪
海豹
的车主,我认为以上焦虑大可不必放在心上,因为一场关于新能源汽车侧面柱碰撞的测试坚定了我对比亚迪新能源车的安全信心。主角不是别人,正是比亚迪海豹,而其背后的“功臣”便是CTB技术。近日,在中汽中心广州检验中心,国内汽车安全类测试栏目TOP Safety迎来一个全新碰撞试验项目,为验证CTB技术对新能源车安全性的意义,选择比亚迪海豹进行了一次新能源车双面侧柱碰试验。
试验规定,在一次标准侧柱碰基础上,使用同一台比亚迪海豹进行再次侧柱碰,以验证CTB结构的安全性。对于一般燃油车来说,一次侧柱碰的危险程度不亚于单车侧滑撞击大树、电线杆等物体,因为障碍物刚度较大,且碰撞接触面较小,常规车身设计侧面碰撞的吸能空间小,就很容易造成对乘员的严重伤害。对于身为纯电动车的海豹来说,接连两次侧柱碰试验,难度指数直线上升,对其电池、车身安全来说,这次考验更是难上加难。
具体来看,第一次会先进行主驾侧柱碰,以32km/h的速度进行侧面柱碰,第二次会进行副驾驶后排侧柱碰,同样是以32km/h的速度进行试验。值得一提的是,之所以选取32km/h为测试速度,是因为欧洲、美国、中国、日本等汽车制造业发达国家均采用统一侧面柱碰标准,这个时速既能反映出道路上常见的柱碰速度,也能检测出车辆在真实道路情况下是否拥有足够的刚性以及缓冲空间来保护乘客。
测试结果让人感到意外,成绩出奇的好。首先,我们可以看到,经过两次碰撞后,参与测试的比亚迪海豹整车无起火和冒烟,电解液无泄漏。其次,通过镜头捕捉碰撞瞬间的慢放画面来看,车辆的电池管理系统在车身发生碰撞的第一时间启动了高压断电保护机制,高压系统电压在碰撞后的820毫秒内迅速下降至安全电压区间,杜绝了安全隐患的二次发生。
与此同时,碰撞后的比亚迪海豹车体结构依旧完整,没有发生明显的形变,车内座椅没有发生失效。另外,碰撞试验结果显示,海豹车门最大变形量为183mm,相比传统燃油车平均300mm左右的侧碰变形量而言,搭载CTB技术的海豹最大变形量减少120mm左右,整体结构的抗形变能力出色。找车网
关于电池包侧碰后的表现,第一次侧柱碰后电池包边框最大变形量为3.046mm,第二次侧柱碰后电池包边框最大变形量为15.751mm,电池包整体基本没有形变,将其卸下重新安装在另一台海豹车身上,依旧可以正常供电,电量仍有95%。在车内乘员安全方面,海豹表现一样出色,车内乘员保护成绩均取得高分,在如此苛刻的工况下,最大限度保证了每一位车内乘客的人身安全,测试结果有力“回击”了对于新能源整车安全和电池安全的质疑声。
通过双面侧柱碰试验结果,我们看到了比亚迪海豹搭载的CTB技术魅力,它的安全实力超过了我们对新能源车固有的认知。说到“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在购买海豹之前,我已对这项技术做足了功课。其英文简写名称取自“Cell To Body”,顾名思义,就是将电池和车身集成在一起的技术方案,主要用于改进电池包的体积利用率,搭配比亚迪自研刀片电池,减少了模组设计,继而提升了整个电池包的能量密度,是当前行业领先的纯电动车技术方案。
而说到比亚迪海豹这款车,其本身除了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以外,还拥有比亚迪e平台3.0、磷酸铁锂刀片电池,以及iTAC智能扭矩控制技术,在前双叉臂式后五连杆式四轮独悬结构的加持下,操控性区别于主流电动车,充满驾趣的同时,舒适性优于同级。
优等生的标准答案
比亚迪的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可以看做是
现代
新能源车的标准安全答案,它拥有全方位的安全设计,以及更合理的布局方案,在双面侧柱碰试验成绩的见证下,安全性能远超传统燃油车。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其背后的研发实力和技术理念,多年以来,比亚迪一直践行低碳环保发展观,以人为本的产品设计理念在海豹这款明星产品身上发扬光大,指导价18.98-28.98万元,纯电续航达到700公里,是高品质出行的不二之选。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小汽车解忧铺,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不会存在。长安奔奔新能源被撞后没有出现明显的车身变形、电池损坏等情况,不会存在安全隐患,如果被撞后车身出现明显的变形、电池受损等情况,就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因为长安奔奔新能源是一款电动车,其电池是车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电池受损,可能会导致电池短路、漏电等问题,进而引发火灾等安全事故。
2024-04-30 18:36:29
2024-04-12 04:16:58
2024-03-23 10:41:41
2024-03-16 03:29:10
2023-09-13 23:20:34
2024-05-11 02:5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