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09 19:01:57 | 找车网
汽势Auto-First|刘天鸣
凭借着新能源产品,
比亚迪
在2022年摘下自主一哥,而在业绩表现上,比亚迪的营收和净利润,均远超曾经的一哥
长城
汽车和
吉利汽车
。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长城和吉利分庭抗礼,轮番坐在中国汽车市场自主一哥的宝座。直到2022年,中国汽车市场变了天,比亚迪异军突起,借着新能源汽车热潮,销量呈现出倍数增长。年关未至,比亚迪就已经打破国内汽车市场固有格局,成为新晋自主一哥。
高速增长的销量表现,让比亚迪交出了一份优异的业绩答卷,营收、净利、研发等关键指标均处于领跑优势。而曾经的自主一哥吉利和比亚迪,虽然业绩不如比亚迪抢眼,但也在增长通道之中。
营收增长靠销量和产品组合
据比亚迪年报显示,2022年实现营业总收入4240.61亿元,较2021年增长96.2%。其中,汽车产业相关营业收入达到3246.91亿元,同比增长 151.78%,手机部件、组装等其他业务实现营业收入988.15亿元,同比增长 14.30%。
比亚迪营收成倍数增长得益于销量的高速增长。去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呈现出高速增长态势,全年累计销量超过186万辆,同比增长208.64%。
当然,高端车型的销量增长也帮助比亚迪营收实现快速增长。2022年,比亚迪汉连续第四个月销量突破3万大关,全年累计销量超27万,e平台3.0系列产品也交出了不错的销量成绩。
吉利汽车营业收入远低于比亚迪,据年报显示,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1480亿元,同比增幅高达45.6%,创历史新高。
1480亿元营收和45.6%的增幅源自销量增长和高售价车型占比提升。据官方数据统计,2022年,吉利汽车累计销量达到143.3万辆,较2021年增长8%,售价相对较高的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32.87万辆,同比增长超300%。
长城汽车的营收表现略低于吉利汽车,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373.4亿元,较2021年微增0.69%。与吉利和比亚迪的增长不同,长城汽车营收微增并不是因为销量的增长。
据数据统计,2022年,长城汽车累计销售新车106.75万辆,相较于2021年下滑 16.66%,销量达成率仅为 56.19%。旗下
哈弗
品牌、
魏牌
、长城皮卡以及
欧拉
品牌销量均呈现出两位数下滑态势,仅有
坦克
品牌保持增长态势。
在销量出现大幅度下滑的情况下,长城汽车如何实现业绩飘红?整体来看,产品结构向上成为主因。依托品牌向上发展,长城汽车2022年单车平均售价达到12.87万元,相较2021年增长20.8%,20万元以上车型销量占比增至15.27%,平均售价的提升以及高价车型销量占比的提升,带动了营业收入的提高。
赚钱渠道各有门路
在盈利能力上,比亚迪远远高于吉利和长城。据比亚迪年报显示,2022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66.22亿元,同比增长445.86%;归母扣非后净利润156.38亿元,同比增长1146.42%。
相较之下,吉利汽车2022年实现税前净利润为46.81亿元,同比微增0.36%,实现净利润46.49亿元,同比增长6.81%。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8.5%,至人民币52.6亿元。长城汽车实现净利润82.66亿元,同比增长22.9%,实现扣非净利润44.77亿元,同比增长6.51%。
虽然比亚迪、吉利、长城均实现了净利润增长,但“赚钱”的门路有所不同。比亚迪156.38亿元扣非净利润中,一方面得益于成本管理,2022年汽车业务营业成本近2585亿元,同比增长140.62%,增速低于汽车业务营收增长,使得毛利率达到20.39%。另一方面则是新能源汽车带来的财政补贴。2022年,比亚迪新能源补贴收入达到104.38亿元,同比增长77.89%。
吉利汽车的净利润来源不仅仅依靠销售汽车获取,技术出海也为其创造了丰厚的利润回馈。据年报显示,吉利汽车2022年技术授权共实现16.6亿收入,同比增长29.9%,进一步支撑了未来稳定盈利预期。
此外,吉利汽车旗下
极氪
汽车的净利润亏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体盈利能力。年报显示,2022年极氪汽车实现营业收入317.87亿元,同比增长1008.27%,净利润亏损20.39亿元(2021年亏损10.1亿元),相较于2021年亏损呈现出扩大趋势。
长城汽车82.66亿元净利润中,非经常性利润达到37.9亿元,新能源汽车补贴金额达到10.75亿元。除了补贴等对利润的贡献外,长城汽车在俄罗斯市场也取得不错的利润表现。据年报显示,俄罗斯哈弗汽车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全年实现净利润27.79亿元,扣除汇兑收益、政府补助后的净利润为5.59亿元。
转型之下高投入
随着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转型进入深水区,车企的研发投入也呈现出增长态势。
具体到比亚迪、吉利和长城,三者的研发投入均呈现出高速增长态势。比亚迪更是拿出202.23亿元用于研发投入,相较2021年增长90.31%。找车网
值得注意的是,比亚迪大手笔的研发投入不仅仅局限于汽车产业,还涉及到光伏、轨道交通。据年报显示,2022年比亚迪推出了大尺寸半片光伏组件技术、N 型高效电池及组件技术、智慧“云巴”列车、云巴全自动运行系统。
秉承着2025年累计研发投入达到1000亿的目标,长城汽车在2022年拿出121.81亿元用于研发,同比增长 34.34%,研发投入总额占营业收入比例达到8.87%,远超吉利和比亚迪。
持续不断地研发投入直接反映到专利数量的提升。据长城汽车年报显示,2022 年,长城汽车申请专利4463件,授权专利2263件。截止2022年年底,累计获得授权专利12675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2166件,授权实用新型专利7207件,授权外观设计专利3302件。
吉利汽车2022年研发支出67.65亿元,较2021年增长23%,是三家中金额最小、增幅最小的企业。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汽势传媒,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吉利是中国首家获得轿车生产资格的民营企业、这一说法是正确的。
吉利集团是中国的一家民营企业,自1997年开始进入汽车行业以来,凭借其创新精神和对质量的执着追求,迅速在中国汽车市场中崭露头角。
1997年,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先生在中国浙江的台州创建了吉利汽车有限公司,这是中国首家获得轿车生产资格的民营企业。吉利汽车的诞生,打破了当时中国汽车市场主要由外资和国有企业主导的局面,为中国的汽车工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吉利汽车从最初的模仿和改进国外车型开始,逐步发展出自己的设计和技术,并逐渐推出了一系列自主品牌和车型。其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也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汽车品牌之一。
吉利集团在发展的过程中也积极进行国际化战略布局,通过海外收购和合作等方式,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品牌影响力。如今,吉利集团已经成为了中国汽车行业的重要参与者之一,也是中国民营企业中的佼佼者之一。
吉利集团研发能力:
1、吉利汽车在新能源技术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他们成功研发出了多款电动汽车和混动汽车,这些车型拥有更高的续航里程和更低的排放,符合未来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
2、吉利汽车在智能驾驶技术方面也有着不俗的表现。他们积极投入研发,推出了多款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这些系统能够实现自动驾驶、自动泊车等功能,提升了驾驶体验和安全性。
3、吉利汽车在车联网技术方面也有着深厚的积累。他们推出了多款支持车联网功能的车型,这些车型能够实现语音控制、远程控制等功能,提升了汽车的智能化水平。
4、吉利集团在材料研发方面也有着不俗的表现。他们积极投入研发,成功开发出了多种高性能材料,这些材料能够提升汽车的安全性、耐久性和燃油经济性。
5、吉利集团在生产工艺方面也有着深厚的积累。他们通过引进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优化生产流程,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一是技术路线存在动摇问题。
近期部分媒体片面解读国家将不再支持纯电动,转而支持燃料电池汽车,部分行业企业也认为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动摇。事实上,由于我国燃料电池汽车核心技术和零部件技术尚未突破,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标准法规缺失,氢气作为能源管理的体系尚未建立等等原因,目前尚不具备大规模的推广应用条件。
同时,燃料电池汽车和纯电动汽车技术特点不同,有各自适合应用的场景,未来应该是互补、共存,而不是替代的关系。
二是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经济性还不能完全与燃料汽车、传统燃油汽车媲美,与国际上先进的新能源汽车也有一定的差距。
动力电池性能仍不能完全满足需求,车用控制芯片、电机控制器等一些关键部件依赖进口,随着逆全球化趋势有供应链断裂的可能。企业是否已经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三是基础设施制约的问题。虽然充电基础设施发展较快,截止到2019年7月达到了105.1万个,同比增长71.87%,平均3.3辆车一个桩。
但是与需求相比,一方面数量不足,另一方面我们的平均利用率又相对较低,行业盈利水平差,商业模式尚未成熟,充电的便利性、快速性、智能性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此外,我们还有资源环境的制约、产品安全性等问题,也都影响了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同时,对于目前新能源汽车出现的问题以及中国汽车产业的市场现状,宋秋玲女士还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要坚定信心,扩大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规模。虽然近几年来新能源汽车产销保持了较高速度的增长,但从保有量、占比来看仍然比较低,截止到目前我国汽车保有量约2.5亿辆,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350万辆,占比只有1.4%。
实践已经证明,新能源汽车是发展方向,对于打赢蓝天保卫战、减少化石燃料消耗,促进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等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各地已营造良好的环境,积极鼓励新能源汽车,尽快提供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占比。
二是要保持定力,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我国电动车产业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差距,前进之路远没有停止。
要做优做强纯电动,巩固纯电动汽车领域的优势。同时对于燃料电池统筹研究,推动相关管理制度的完善,探索布局合理、协同推进的发展新模式。
。
2023-11-04 12:17:23
2023-08-27 14:00:28
2023-09-06 11:39:14
2023-09-03 19:32:37
2023-08-19 14:45:09
2023-09-10 20:0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