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选购 > 正文

坦克为什么只有一门主炮?

2023-12-14 06:28:00 | 找车网

最近经常有小伙伴私信询问坦克为什么只有一门主炮?相关的问题,今天,找车网小编整理了以下内容,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坦克为什么只有一门主炮?

坦克一般由几个人操作?

坦克一般由几个人操作?

一辆坦克里有几个人?这要看这个坦克里有几个工作位置和武器数量来决定的。

最早的英国坦克MAEK1,里面配有8名乘员,因为当时坦克使用的是汽油机,马力小,所以坦克里有两台汽油机,一台汽油机负责驱动一条履带,所以车里有2名驾驶员,每人负责一侧汽油机的加速和减速。两个人的主要精力是尽量使两台汽油机的转速趋于一致,使坦克直线前进,避免车辆偏驶。雄性坦克里是两门57毫米火炮,所以各有2名炮手,2名装填手。雌性坦克里面是4挺机枪,4个人都说机枪手。当时的坦克兵还不知道可以用履带差来转向,所以当时的坦克转向是靠一个很大的转向轮,所以还有一个机械手来负责掰动转向轮,还有一名是班长,负责车辆的前进方向和指挥作战。

1917年法国生产出第一辆带有旋转炮塔的法国Renault FT-17坦克,这个小坦克只有一挺机枪,所以全车乘员就是2名,一名驾驶员,一名机枪手。驾驶员在下面,上面使机枪手。1916年,法国攻击炮兵司令埃斯蒂安(Estienne)将军研究产生了巨无霸——70吨重的FCM 2C重型坦克。一名车长,下级军官;一名驾驶员,高级士官;一名机械师,一般军士;一名助理机械师;一名电气师;一名无线电员;一名炮长;一名装填手;两名前机枪手;两名侧机枪手;一名后机枪手。

A7V战斗坦克,作为德国的第一种坦克而载入德国战车发展史史册。A7V坦克的战斗全重为30吨,车长7 350毫米,车宽3 060毫米,车高3 350毫米,履带宽度2 115毫米,车底距地高200毫米。A7V坦克的最大特点是,它是世界上乘员人数最多的坦克。A7V是乘员最多的坦克,乘员23人,除车长、炮长、装填手和驾驶员外还有12名机枪手和2名机械师。1号是车长位置,2号是传令兵,3号是驾驶员,4是修理工兼副驾驶,5是机械师,6是炮长,7是瞄准手,8是装填手,9是机枪手一共12名,10是通信员,11信号员,12是信鸽手。满员一共23人。

二战期间前苏联的T35坦克,有5个炮塔,三门炮,5挺机枪,所以,这个坦克里的乘员一共11名。除了一名车长、一名驾驶员,一名机电员,就是三名炮长,三名装填手,两名机枪手。但战争的残酷证明,这些巨无霸都是失败的设计,行动迟缓,防护薄弱,目标明显,很快就都被淘汰了。二战后,各国坦克的设计,里面基本是5个人,车长、机电员(无线电员)、驾驶员、炮长、装填手。

我国开始装备的苏式坦克T-34,也是5名乘员。随着无线电台的简化和发展,坦克里的无线电台可以直接由车长负责,机电员(无线电员)被取消了。所以,现在的主战坦克里就剩下了车长、炮长、装填手、驾驶员四个工作位置,4个人了。坐在坦克最底部,最靠前的是坦克驾驶员的位置,他负责根据车长的命令驾驶坦克。靠近火炮的是炮长,他负责搜索敌人并用火炮或机枪消灭敌人。炮长后面位置最高的是车长,负责用电台和上级联系和指挥车内乘员。火炮另一侧是装填手,他负责为火炮装填炮弹和用高射机枪消灭空中目标。

除此之外,车长除了要负责车里电台和车内通话器的维修,保养外,还要协助驾驶员的各项工作。炮长要负责车内武器系统的维修,保养,故障排除,和武器擦拭、弹药加添等工作。装填手出了要配合炮长对武器装备的检查保养,加添弹药外,还要负责坦克行动部分的维修,保养、故障排除和更换的工作。驾驶员要负责全车的油料加添外,还要负责发动机部分、操纵部分等部位的维修保养,故障排除。

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国家的坦克安装了自动装填系统,火炮可以自动装填炮弹了,装填手自然就没用了。于是一些国家的坦克上就只剩下了三个人,一名车长、一名炮长、一名驾驶员了。像俄罗斯的T72、T80、T90等坦克,我们的96B、99A等坦克,现在都是三名乘员了。 找车网

瑞典的Strv103坦克,是个例外。瑞典的Strv103坦克里只有乘员3人,车长一名,驾驶员两名,一个负责朝前开,一个负责往后开。背对背的两个人都是驾驶员,一个负责往前开,一个负责往后开。

在Strv103中,三名车组人员里车长兼炮长,前方驾驶员兼炮长和后方驾驶员兼无线电操作员。车长和驾驶员都可以驾驶和射击,这意味着从目标发现到射击的时间可以大大缩短,此外,这种冗余意味着在极端情况下一个人也能操作坦克战斗,在最初的设计中Strv103的车组只有两人,但是两人车组日常维护压力太大,就改成了三人车组,多了一名专门向后开的驾驶员兼无线电手。

现在第三代的新坦克里已经只剩下3名乘员了,以后第四代的新式坦克里的乘员会不会只剩2人?一名车长兼炮长、一名驾驶员?坦克兵是一种耗体力的兵种,坦克每次使用后的维修养,油料的加添,炮弹的补充,火炮的擦拭、等等重体力活都需要人员去完成,人少了还真是问题,但据说我们的坦克设计师正在考虑设计生产只有两名乘员的新坦克。那以后有了无人驾驶系统后,第五代坦克会不会只剩1人(车长兼炮长兼驾驶员)?

第六代坦克会不会成为无人坦克呢?从发展趋势上说,应该是这样的,但是在侵入反侵入,控制反控制的问题没有彻底解决前,任何无人武器都是无意义的。中国目前装备的最先进坦克是99式主战坦克,其乘员是3个人。原来坦克乘员是4个人,如今精简了供弹手。下一代坦克还会精简1名乘员,2名乘员的交流界面会很友好,并排坐着,一个人负责打仗,一个人负责开车。

下一代坦克最重要的变化就是加强信息化能力,坦克的目标发现能力是融入到一个指挥打击网络中的,很多的指挥系统和传感器都会实时地将有用信息传递过来。坦克的火力性能也会进一步扩展,除了直瞄射击,发射炮射导弹,还具有间瞄射击能力,不仅能打远、打近,还要有防空的能力。总的来说就是实现间直瞄结合,具有全维打击能力。防护也应该是全方位的,不仅是对弹的防护,还应该有对信息,对电磁的防护。

从重量上来讲,下一代坦克应该是轻型的,能够快速部署到作战区域,具有较好的战略机动性。底盘机动系统应该是一个通用的底盘,负载是可以变化的,是模块化的。在城市作战,在野外作战,在南方或北方作战都有与之相适应的组件或负载。第五代坦克可能只有1名乘员,到了第六代坦克可能就不需要乘员了,完全变成了具有一定智能能够自主作战的钢铁战士。

坦克为什么只有一门主炮?

M10“狼獾”坦克歼击车养成记?

请点击输入

M10“狼獾”坦克歼击车养成记

按照二战美国的装甲思路,坦克被分成两种大的类型,一种负责支援步兵作战,和步兵坦克或者突击炮有点类似,另一种是专门的坦克歼击车,它们主要承担反坦克任务;这种装甲思想是否能满足实战暂且不说,当时的美国确实按照这种“套路”来设计装甲武器,为此出现了一些具有美国风格的武器,M10“狼獾”坦克歼击车就是其中一款。

二战爆发初期,美国虽然没有直接参战,但是也在积极研制坦克歼击车,但是前期的型号都不是太给力,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合适的底盘,直到M4谢尔曼中型坦克的研制取得进展。

1941年年底,美国在M4A2坦克的底盘上设计了一款坦克歼击车,它被初步命名为T35,并在1942年1月制造了一个木制模型。为了适应坦克歼击车的要求,设计师对M4A2的车体进行了适当的改动,例如取消了航向机枪、修改了部分区域的装甲厚度等,而它的炮塔则是在当时研制的T1重型坦克炮塔上演变而来。

不久后T35E1出现,它拥有一座圆形的炮塔,但是炮塔装甲为上下两部分倾斜的铸造结构,车体正面的变速箱位置额外增加了一块装甲板保护,车体两侧也安装倾斜装甲。T35和T35E1在不久后一起接受测试,测试正面T35E1的倾斜装甲具有更好的防弹能力,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后来将炮塔改为钢板焊接的六边形结构。

在1942年5月进行的后续测试中,人们认为坦克歼击车应该具有高速度,厚重的装甲作用不大,于是再次进行了对车辆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例如在炮塔正面安装楔形的装甲等,也就是人们后来看到的造型。6月时,歼击车经过标准化获准量产,被重新命名为M10。

在生产中又遇到了问题,原来的六边形焊接炮塔结构强度不过关,为了不耽误生产,临时改为五边形的焊接炮塔,等以后技术难点攻破了再换回来。

M10坦克歼击车战斗全重将近30吨,降低装甲厚度后提升了机动性,最大行驶速度51千米每小时,车体正面装甲只有38毫米厚,炮塔正面装甲57毫米厚,这样的防护水平在1942年确实算不上强。

在顶部开放的五边形炮塔内安装一门M7型3英寸(76.2毫米)主炮,炮塔能360°旋转,炮管俯仰角度在-10°~30°,火炮理论最大射速15发每分钟,实际战斗射速也很理想,发射穿甲弹的时候可在1000码击穿30°倾斜的3英寸装甲板。辅助武器为炮塔后上方的一挺M2重机枪,但由于它的位置比较尴尬,用来反人员有点操作不便。

除了主炮弹药和机枪弹药,M10在车体内部还存放了数量不少的单兵轻武器,包括卡宾枪、手榴弹等等。

M10从1942年9月开始量产,尽管它不是二战最强的坦克歼击车,但是可靠性足够,综合能力还不错,后来使用了新的瞄准设备。在战斗中士兵们感觉顶部开放的结构造成防护上的缺陷,因此个别车辆在实际使用中被车组自己找些钢板什么的装在顶部。

尽管后来美国又有了M18地狱猫坦克歼击车,但M10才是歼击车的主力,整个二战中总共生产了6706辆,是美军中最活跃的坦克歼击车之一。

坦克为什么只有一门主炮?

坦克为什么只有一门主炮?

坦克为什么只有一门主炮?

一战结束后,军事强国纷纷开始致力于坦克的发展。为了提升坦克战斗力,很多武器专家都认为应该将坦克武器系统设计成多炮管或多炮塔的形式,因为他们认为多一门炮就多一份火力。

最早的多炮塔坦克是法国的Char FCM2C坦克,后来苏联也开始研究多炮塔坦克,到了1933年苏联在设计出多炮塔的T28坦克后更是推出了5炮塔的T35坦克。

这些看似如地上堡垒一般,被传的神乎其神的重型坦克却在二战这场实战检验中纷纷吃了败仗。

原因主要有四点:

一是因为炮塔过多,重量过重,导致机动力下降,结果不仅在战略层面上无法像德国坦克那样快速机动实施“闪击战”,而且在战术层面上也因为机动能力不足而很容易被敌人坦克击中。

二是虽然炮塔数量很多,但是实际在与其他坦克对决时,往往只有一个方向上的1到2门火炮可以发挥作用。

三是炮塔数量过多,不仅需要大量人员操作,而且操作人员之间无法配合、指挥员难以有效指挥。

四是机械故障率很高。据说苏联战损的T-35坦克并非是被敌人击毁,而是自己因为机械故障而“趴窝”。所以经历了二战,多炮塔的坦克武器系统设计被人们彻底PASS。

至于多炮管坦克,其实现在依然有一些武器专家还在研究。上世纪70年代,西德就曾经将豹Ⅱ改装成双炮管的VT坦克。这种双炮管设计的初衷是为了提高坦克的首发命中率以及提升单辆坦克的火力。

但是通过比较VT坦克与豹Ⅱ坦克的作战数据发现:双炮管在提高坦克的首发命中率上并没有显著的优势,而且仅仅提升单辆坦克的火力,在坦克集群作战时效用更加不明显。

一辆坦克在作战时能够产生的最大火力效果应该是它所携带所有炮弹所产生的火力效果之和。因为双炮管坦克并不能增加一辆坦克携带的炮弹,所以它在作战时只是加快了火力效果产生的速度,并不能提升坦克自身所能创造的最大火力效果。

再则敌人的装甲、工事能够挡住一个炮管发射的炮弹命中,那么只要不恰好命中同一个地方,理论上也应该能够挡住另一个炮管发射的炮弹命中,既然这样安装双炮管的意义就更不大。

所以与其想方设法设计安装双炮管,倒不如安装一个口径更大的炮管,这样才能实实在在的提升坦克的火力。

以上就是找车网小编整理的内容,想要了解更多相关资讯内容敬请关注找车网。
与“坦克为什么只有一门主炮?”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