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汽资本主投哪些赛道?很多朋友对这方面很关心,找车网整理了相关文章,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一下吧!
本文目录一览:
新能源汽车“赛道”
新能源汽车“赛道”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保持快速增长,正加速带动多产业联动发展,但也存在较多制约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全面“超车”要多久?解决续航问题要多久?是否可以完全替代燃油车?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离不开对于关键核心技术的掌握与突破。 不过,对于志在实现全面“超车”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来说,还有一些关键的技术工艺尚未实现自主可控,仍被视为短板。如何弥补这些差距?在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一家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工人在整车生产线上作业。
“三电”技术不应只关注电池
新能源汽车目前以电动汽车为主,其最为核心的技术可以概括为“三电”,即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即整车控制器)。
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是决定新能源汽车性能和续航里程的重要因素。所以,动力电池产业的发展备受关注。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我国量产的三元电池单体能量密度达到了全球最高的300瓦时/公斤。
“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发展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但是我们还要关注‘三电’技术中的其他两项,它们同样重要且发展空间大。”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翔说。
驱动电机的性能决定了电车的爬坡能力、加速能力以及最高车速等汽车行驶的主要性能指标。
从技术层面上看,我国驱动电机发展如何?张翔表示,国内驱动电机在功率方面基本能够达到国际水平,但是在同功率条件下存在重量劣势,因此在功率密度上尚存差距。
那么,驱动电机产业如何能够再精进?
“要在材料和工艺两方面下功夫。”张翔坦言,我国走的是永磁同步电机的技术路线,但目前常用的材料钕铁硼磁铁存在温度稳定性差、高温下磁性能受损等缺点,这些缺点在一定程度上有损电机性能。另外,实际上我国驱动电机产业起步较晚,企业缺乏产业化积累,产品的生产不良率仍然较高。如果我国驱动电机产业能够在这两个方面进行突破,就能实现更加集成化、高效化、智能化的发展。
电控系统被誉为新能源汽车的“大脑”,负责协调和管理整个电动汽车的运行状态。
“整车控制器的核心零配件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全球已经发展到了7.5代,而我国最高技术产品仅达第5代,存在一定差距。”张翔分析。
虽然在最高技术上有差距,但是我国正在逐步掌握核心技术并且扩充现有产品的产能。据媒体报道,生产一辆新能源汽车需要百余颗IGBT,我国已有企业的IGBT产能达3万片/月,并且由于需求旺盛,正在逐步扩产。
智能驾驶,车企下半场竞争的“主战场”
如果说,“三电”技术是新能源汽车领域竞赛的上半场,那么下半场竞赛则围绕智能科技展开。其中,智能驾驶技术则是各个车企在智能科技领域竞争的“主战场”之一。
智能驾驶技术水平分为L0至L5六个等级。其中,L2是现阶段可行性较高的技术,类似主动刹车、自动泊车、车道保持功能等,是典型的L2级别驾驶辅助功能。
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L2级辅助驾驶乘用车新车市场渗透率达到23.5%,2022年上半年其渗透率增加至30%。
“在智能驾驶方面,大部分车企都在成熟的L3级别即‘有条件自动驾驶’上‘卡壳’,谁能够从中突破,就有机会打开更大的市场。”张翔分析。
“车路云一体化”建设,是智能联网的具象化表现之一,同样也是智能驾驶技术再升级的关键所在。据央视新闻报道,截至目前,我国已累计开放超过9000公里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完成智能化道路改造超过3900公里。
“车路协同在安全性方面为自动驾驶技术提供支持,让车辆感知视野盲区信息。”招银国际研究部副总裁、汽车行业分析师白毅阳表示,我国在推进车路协同方面虽然领先于全球主流国家,但从总体规模看,仍处于小范围示范阶段。今后车路协同的发展,需要获得更多政策支持。
2022年4月,北京无人化载人许可证正式发放;上海嘉定区联合同济大学等12家单位编制了《智慧道路建设技术指南》;杭州通过交通拥堵指数系统、“城市大脑”等的建设,开启利用大数据改善城市交通的探索模式……
工业和信息化部表示,我国正在形成智能网联汽车与智慧城市融合发展的中国方案,将汽车、信息技术、交通三大万亿级产业融合发展,形成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面对缺“芯”少“魂”,政企协同合力追赶
智能技术的发展,需要更高性能与数量的芯片支持。据中国电子报报道,一辆传统汽车的芯片用量大约是500至600颗,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芯片的绝对用量在5000颗以上。
找车网
“总体来看,我国汽车芯片现在仍需要大量进口来补足产能缺口。”张翔坦言,汽车芯片已经成为新能源汽车竞争的关键点之一,国产芯片虽然有所发展,但整体上仍处于“追赶”阶段。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提出,实施新能源汽车基础技术提升工程,首先就是要“突破车规级芯片”。
与芯片自主同样迫切的,还有被誉为智能汽车之“魂”的车载操作系统。
白毅阳表示,在车载操作系统方面,我国公司主要开发“进入大众视野”的软件(应用层),尤其是座舱领域的应用软件处于全球前列。但汽车底层软件被国际公司垄断。由于操作系统的底层研发是一个系统工程,开发难度大、周期长,因此需要多方参与合作,共建产业生态。
今年2月,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软件分会发布了中国车用操作系统开源计划。
“我们有责任尽快打造一个以开源内核为基础的智能网联汽车软件系统中国方案。”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付炳锋说,中国已成为智能汽车的最大市场,技术创新和产业生态发展日新月异,迫切需要一个开源、开放的操作系统内核,支撑全新技术架构的软硬件协同创新。
广汽资本主投哪些赛道?
集中于新能源、芯片、车联网,自动驾驶这四个大赛道。具体而言,首先围绕着电池产业建立生态圈,通过与欣旺达、中航锂电、宁德时代等公司的合作,把电池产业链进行全面梳理,对电池的上下游进行延展。
第二个生态圈是以芯片为主。缺芯是汽车行业面临的共同问题,而广汽资本在两年前就开始布局芯片投资,也是唯一一个投资了两家晶圆代工厂的车企。
第三个生态圈是围绕车联网,弥补了整个广汽集团软件研发不足的短板。
第四个生态圈是自动驾驶(辅助驾驶),围绕自动驾驶技术,广汽资本已进入自动驾驶芯片、自动驾驶中间件、自动驾驶技术、激光雷达芯片等多个核心资源领域,比如禾多科技等企业,全面助力广汽集团科技化转型。
赛道Hyper | “仰望”比亚迪:攻略豪车市场的底气
虽然还不知道比亚迪“仰望”品牌的高端车型何时能上市交付,但这丝毫不影响业界对国产汽车品牌首次拥有高端豪华汽车性能和安全的技术边界定义权的热情。
比亚迪涉足高端车品类始于2009年。从“仰望”品牌在1月5日正式发布前,比亚迪成立的一系列仰望商标、地区销售公司和技术公司的动作看,这次比亚迪攻略高端市场之雄图更有信心,但其中隐含了更实际的意图。
若观察华为、苹果占据高端智能手机市场的表征,不难发现,自研硬核技术是立足高端市场的基石。
比亚迪以仰望品牌旗下、过百万元售价的新能源硬派越野U8和纯电动性能超跑U9,这两款被海外消费者称为“Amazing Cars”之超越想象的炫技,蕴含了为何业界认为比亚迪拥有高端豪华汽车技术边界定义权的所有秘密。
“仰望”之基:易四方系统
1月5日,比亚迪推出百万级豪车品牌“仰望”之两款豪车“新能源硬派越野U8”和“纯电动性能超跑U9”,脱胎于国内首个能实现量产的四电机平台独立驱动架构,其硬核技术是采用以四电机独立驱动为核心的动力系统——易四方。
“易四方”技术的雏形曾在20年前比亚迪发布的ET概念车上出现,灵感来自猎豹在高速状态下中对姿态的超级把控:四个电机独立对车辆四轮做驱动,从而能像猎豹一样拥有四条独立且强大的腿,故有了更好的安全及性能表现。
这是电池、电驱、电控三大技术领域在历经20年的不断探索,并取得核心突破之后,最终迎来量产机遇的创新驱动技术。
相比传统机械四驱,电动四驱的优势很明显。
首先,电动四驱结构更简单,没有分动器、差速器和传动轴等机械结构,前后轴间的动力能做到完全互不影响,故而响应速度更快。
比如,比亚迪的dTCS(distributed TCS)结构。传统牵引力控制系统是将控制权交给ESP车身稳定系统或IPB智能集成制动系统,通过与动力传动系统信号交互实现扭矩控制;比亚迪dTCS将牵引力控制权交给电机控制器,由之直接判断是否打滑并直接控制动力输出。
与传统牵引力控制系统相比,比亚迪dTCS的响应速度能提升10倍。
其次,电驱系统没有变速箱,因此其动力输出也更为平顺。电动机取代发动机,涡轮增压带来的动力迟滞也消失不见,车辆重心更低,侧倾风险也随之降低。无需考虑进排气系统的电动四驱在面对涉水路面时更加坦然。这些优势在硬派越野车型或超级跑车上能充分发挥。
电气时代的技术红利之一,是无需机械四驱前后轴之间的硬性链接,因此电机数量决定了汽车动力分配的精确与否。
超级豪车采用最为流行的四驱结构,是为每个车轮都配备单独电机,其中比如特斯拉Cybertruck(尚未量产)和Rivian R1T(2021年9月量产)是典型代表,而前后双电机结构也很常见。易四方属于前者,拥有量产能力。
既然称“四电机独立驱动”是易四方的核心,那么到底如何实现单个车轮驱动?简单来说,即通过整车深度融合感知、车身稳定矢量控制的极致安全技术平台,最终达成单个车轮的驱动、制动、前进和后退。
由于采用不同的动力输出方式,与传统内燃机车型相比,纯电动车型加速能力拥有巨大优势,比如某些SUV零百公里加速,能媲美高性能钢炮。动力如此强劲,安全性随之成为首要问题。
易四方的两个核心重点,其中之一就强调安全性。
因为四电机控制系统较为复杂,故需要卓越的软件配合,以保证安全。易四方采用中央计算平台+分布式控制器相结合的电子电器架构,通过整车级融合感知、决策、控制和云端数据闭环,实现车辆极致安全。
与机械动力系统相比,易四方最大的不同是能为汽车动力系统赋予敏锐的感知和超强执行能力,以保证可靠性,从而彻底颠覆以往燃油车的机械动力系统能力体系。
基于以上技术特性,易四方技术可为用户提供更大的安全冗余:比如即使在车辆单轮爆胎后,易四方也能以每秒1000次的频率精准调整剩余三轮的扭矩。通过驱动轮及时对车身姿态进行强有力的补偿干预,帮助驾驶员稳定可控的停车,解决可能发生失控风险的二次事故难题。
硬核技术的关键在于自研,易四方技术平台各系统实现100%自主研发,架构包括:前双电机总成、后双电机总成、中央控制器和刀片电池等核心部件;同时也涵盖整车、发动机、电机和电池等相应的控制系统。
攻略高端十数年终有所成
自研核心技术的逻辑终点在于拿下高端市场,实现品牌的站位高度。但比亚迪“仰望”品牌的推出,其意义或许远不止此。
这是中国汽车史上本土汽车品牌极少涉足的广域顶尖市场。百万级广域豪车领域,除了埃安,比亚迪是第二家攻略这块市场的中国汽车公司。埃安是广汽集团旗下独立电动车品牌,2020年11月从广汽集团改制独立。2022年9月15日,埃安发布高端品牌“Hyper昊铂”并推出首款百万级豪车“Hyper SSR”(预售价128.60万元-168.60万元)。
埃安“Hyper SSR”和比亚迪“仰望”(价格区间预计为80万元-150万元)品牌的推出,象征着中国高端制造业取得突破性进展。虽然此前曾有中国红旗推出百万元豪车,但由于底蕴不足且侧重小众的国宾车领域,故而未能掀起波澜,也并不广为人知,缺乏足够的商业价值。
正如“罗马不是一天建成”,比亚迪致力于高端市场的攻略也已有10多年历史(2009-2022)。
2009年,比亚迪首次试水高端市场。一位比亚迪前员工告诉华尔街见闻,“2009年比亚迪试水高端,不是冲着销量去的,而是想拉高比亚迪的品牌高度。一个有超过20万元售价的跑车的品牌,实际上确实能有效提升当时的主力车型F3(2005年售价7.38万元)。”
这位人士同时也认为,比亚迪“仰望”的实际商业诉求,很可能也和2009年首次试水高端车型的意图类似。
2010年,比亚迪放弃在传统燃油车市场向上仰攻,转向新能源赛道,尝试攻击尚无强手的新能源市场。当时,比亚迪选择和戴姆勒合资成立腾势品牌,启动第二次高端化尝试。
但是,2010年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尚未成型,市场空间不够,消费者教育不足;而腾势定价超过主流车型,产品线单一,故而腾势既未腾飞,也没成势。
以上就是找车网为大家带来的广汽资本主投哪些赛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