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4 21:02:12 | 找车网
现如今,观察汽车行业,一定绕不开一个概念,那就是“诺基亚时刻”。
2009年,诺基亚稳居手机世界的头把交椅,39%的市场份额享受着行业的最高利润和品牌溢价。然而仅仅一年之后,iPhone4的横空出世就打碎了诺基亚帝国永久繁荣的美梦,五年时间,诺基亚从行业老大变为无人问津——从此,只要出现曾经的行业霸主被颠覆,业内就会套用一个概念——“诺基亚时刻”。
如今,几乎已成为行业共识的是,汽车行业会迎来一个“诺基亚时刻”,即新能源车对传统燃油车的全面替代。
在全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从0%到5%,用了近12年;到2021年,渗透率越过10%大关,行业爆发迎来临界点;2022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25.6%。
作为对比,2010年中国智能手机渗透率也只有8%。仅仅两年过去,就蹿到了36%,此后更是连年飙升,功能手机终于迎来了“物种灭绝级”灾难。
然而,最近出炉的一组数据却让人大跌眼镜。
2022年上市车企的盈利情况中,传统燃油车巨头与新能源车新势力们,可谓泾渭分明,前者是媒体口中即将迎来“诺基亚时刻”的恐龙,但利润颇丰,后者虽正处于浪潮之巅,但除
特斯拉
外,却生存唯艰。
留给汽车行业的问题也就只剩下了一个:这究竟是不是传统燃油车巨头的回光返照,汽车行业的“诺基亚时刻”到底什么时候来?
01 燃油车的“诺基亚时刻”与电动车的“新摩尔定律”
2004年8月19日
谷歌
上市,当天,市值就达到230亿美元。在此之前,通用电力耗费了几代人的时间才使市值达到27亿美元,而谷歌,只用了1分钟。
造就这一财富奇迹的强大推动力,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摩尔定律——集成电路上晶体管的数量每隔18个月就会翻倍,性能也会跟着提升一倍,效率的大幅提升,引爆了信息革命,带来了令人咋舌的指数级增长。
由此产生的新兴商业权贵,必然踩着传统巨头的尸骨,登上时代的浪潮之巅。
智能手机取代功能手机就是典型的注脚,前者充分榨干摩尔定律,CPU利用摩尔定律的增长,不断开拓应用边界,软件开发者由此可以在虚拟世界不断开疆拓土,相比之下,功能机在出厂之前,其功能就已经被锁死,没有任何改变的空间。
于是,所有人甚至包括功能机产业自己还没反应过来时,诺基亚等传统巨头就被闪电般的摧毁了。
比尔·盖茨曾公开向汽车行业打趣:“如果汽车产业能像互联网产业一样发展,那么今天,一辆汽车只需要25美元,加一升汽油可以跑400公里。”
这一看似辛辣的讽刺,却道出了传统燃油车行业的典型特征——核心技术进步缓慢、供应链高度固化、高大森严的行业壁垒。要知道,过去100年,人类经历了两次残酷的世界大战,和一次严酷的冷战,多少帝国土崩瓦解,但在汽车行业,却少有新公司出现。
然而,电动车的产业革命,却让汽车这个坚若磐石的行业,开始有了松动的迹象。
首先,相比于电动车,传统燃油车有一种原罪性缺失。
传统燃油车有三大优势——发动机、变速箱和底盘。凭借这三大优势,只有像
法拉利
、
迈凯伦
这样的顶尖跑车厂商才能量产出百公里加速3秒以内的汽车,要实现这样的性能,对大部分汽车厂商而言,难以望其项背。
然而,对于电动车厂商而言,百公里加速3秒易如反掌,比如特斯拉的
Model S
Plaid在加速性能上就已经持平甚至超过了
布加迪
Chiron
、法拉利
Enzo
、
兰博基尼
Aventador
等超级跑车。
有人曾试驾过造车新势力一款30万的电动车,他最大的感受,就是百万豪华超跑的那种“令人感到恐怖的推背感”。
可见,电动车对传统燃油车,是一种高维对低维的打击,处于低维的传统燃油车,有一种原罪性缺失,这种缺失是与生俱来的,而且只有当你遇到阻碍,才会意识到自己的无能。
其次,相比传统燃油车,电动车被泛摩尔定律赋能。
电动车可以说是在60%的程度上被摩尔定律赋能,也就是性能不断地提高,成本不断地降低,我们可以称之为“泛摩尔定律”,而传统汽车不具备这样的优势。
传统的车企的性价比提升,主要来自于热效率转换,遵循的是能量转换定律,哪怕提升1%都非常困难。然而,电动车却通过新的成本结构、能量来源,切换了赛道,而且是用非线性的快,去挑战传统赛道长时间的停滞。
在一台电动车的成本中,三电系统和汽车电子占比超过60%,而这二者都具有极强的泛摩尔定律特性,其中电池的性价比会通过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快速迭代,而占比第二大的汽车电子,这些电子元器件本身就遵循摩尔定律,因此,电动车成本就形成了一个有趣的“孪生成本曲线”:整车成本曲线和电池降本曲线几近相同,和智能手机一样,可以实现非线性降低。
最后,从机械定义步入到软件定义。
通用汽车董事长玛丽·博拉曾在2015年预言:“未来10年,汽车行业的变革将比过去50年还要多,其中的关键逻辑就在于,汽车行业即将从机械定义步入到软件定义。”
机械定义意味着硬件主导,整车厂从不同供应商采购零部件然后统一组装,就算功能看似越来越多,也只不过是不同供应商不同软件功能的堆砌,而整车厂没有任何权限和技术能力,去更新和维护,一个按钮对应一个功能,无法实现OTA,更遑论创造所谓的开放生态。
而软件定义,不能狭隘地理解为“四个轮子+一台平板”,而是汽车从一部高度一体化的交通工具,逐步进化为高度智能化,可持续迭代的移动终端。这背后是数据、芯片和算法——数据通过计算转化成为对车辆的决策和控制,芯片毫无疑问就是汽车的数字发动机。这无疑让汽车行业朝着“新摩尔定律”前进。
我们不妨把传统的燃油车称为功能汽车,把今天的电动车称为智能汽车,它们之间的区别在相当程度上类似于功能手机和智能手机的区别。
举例而言,特斯拉的车主需要支付3000美元,百公里的加速时间就能从4.6秒提升到4秒,如果花更多的钱,你就能享受以往百万级豪华超跑才能享受的3秒“推背感”。支付的那一刻,一辆旧车就变成了新车,而这样的功能,在传统燃油车身上是不可能实现的。
至此,你是否认为,传统燃油车巨头的“诺基亚时刻”即将到来?如果你真是这么认为的,那么证明你对汽车产业的观察还没有深入到骨髓中。
02 汽车行业的三大本质性特征:反虚拟制造,规模性,反货品化
不抽象,我们无法深入思考,不还原,我们就无法理解本来面目。把手机行业与汽车行业简单地类比,或许有助于我们深入思考两个行业的共性,但同时也自动屏蔽了两个行业的本质性区别。
首先,最大的区别在于“反虚拟制造”。
在互联网大爆发的时代,“虚拟制造”诞生了,也就是说,厂商只负责上游的产品设计,把制造这一“苦活脏活累活”外包出去,但是这种大规模虚拟制造模式,只能应用非集成化和低集成化的产品中,比如前些年兴起的新消费领域(涵盖日用,服装,美妆,食品等),又比如手机和电脑。
但是,对于汽车产业而言,永远不可能有“虚拟制造”。
理由很简单,汽车事关人的生命安全,这就对产品的设计,制造提出了极其严酷的要求,它对瑕疵和差错的容忍度极低,它天然的要求就是保证品质的完善性和稳定性——这远远超越了手机。
所以,手机和电脑行业,会出现类似富士康这样的超级代工厂,而在汽车行业永远不会出现富士康。长远而言,任何一个厂商必须有属于自己的制造工厂,这并非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存在,这是汽车厂商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在许多人看来,传统燃油车巨头是行尸走肉般的存在,它不够智能,没有生态,似乎缺少灵魂,但这种貌似正确的观点之所以大行其道,是因为他们忽略了汽车行业最重要的底层逻辑——硬件永远是皮,软件永远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举例而言,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商——
丰田
,曾在美国市场上遭遇到巨大的危机,一大批汽车零件爆出严重的质量问题——根源是丰田在美国本土没有自己的供应链体系。
对丰田而言,在日本本土,供应商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联盟——不但丰田持有供应商股份,供应商也持有丰田的股份,这种交叉持股,不仅仅因为日本经济的财阀性质,更是汽车行业的本质性要求,利益的锁死,最大程度上保证了质量安全。
一言以蔽之,丰田是一种集成的,稳定的,一体性的,共生共融的生产体系,丰田本身就是一个已经完成闭环的完备生产体系。
所以,结论自然而然——汽车行业的本质性要求是,每家车企最终都要建立一种近乎铁板一块的供应体系,而这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成本,并付出超乎想象的时间成本。
这就引出了汽车行业的第二个本质性要求——规模性——这也是为什么造车新势力跨越生死线如此艰难的原因。
其次,由于规模性的刚性要求,汽车行业拥有明显的“生死线”。
汽车行业的巨大体量,必然赋予其“规模效应”,以及随之必然出现的“马太效应”。所以,对于造车新势力而言,最低的要求,必然是迈过汽车行业的“生死线”——必须达到一定规模,才资格上牌桌,与对手进行同等级较量。
汽车作为价格高、频次低、严重内卷的市场,车企只能采取“薄利多销”模式,一般而言,车企保持在15%到20%的毛利水平,最终决定利润空间的核心要素就是成本,而决定成本的,就是规模。
最能说明规模效应的,就是1936年被提出的“莱特定律”:单个型号的汽车产量每累计增加一倍,成本价格就会下降15%。
接着,我们将以特斯拉为例,分析拆解这一定律,一般而言,莱特定律可以被分为三个维度:
第一是车企的绝对生产能力和全球布局能力。
其实,在三大维度中,特斯拉都有超越传统车企巨头的表现,最直观的数据就是,2021年,特斯拉在净利润上已经超越了丰田、
大众
、通用三家全球汽车龙头。
可以说,特斯拉在第一个维度上最大的优势就是,它有能力在极短时间内把销售转化为收入,产能几乎没有堆积。以特斯拉首度实现盈利的2020年为例,美国弗里蒙特超级工厂与
上海
超级工厂的全部产能为105万辆,而全年销售为93万辆。也就是说,特斯拉几乎不存在产能利用率不足的问题。
然而,根据券商的计算,特斯拉目前与传统燃油车巨头仍有明显差距,其对应的固定资产大约只有丰田的1/3,与龙头车企仍然存在明显差距。
尽管特斯拉在第一个维度上略显颓势,但在第二维度中却尽显优势。
第二是车企最终产品体系的简洁程度。
特斯拉目前车型总共4款,可谓将平台化战略展现得淋漓尽致,其中Model S和ModelX底盘同源、ModelY基于Model3底盘开发而来。根据特斯拉官方披露的信息,ModelX和Model S共用大约30%的零部件;
Model Y
和Model3的零件共用比例进一步增长到75%。四舍五入,足足“省”掉了一款车。
第三是单个车型的累计销量。
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特斯拉单个车型Model Y全球销量排名第四。
纵观整个特斯拉发展史,不可忽略的一点,就是马斯克强悍的融资能力,要知道,特斯拉直到2020年才真正实现财年净利润为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电动大咖ev,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动力电池成本已占到我们汽车(成本)的40%,50%,60%,且还在不断涨价。那我现在不是给宁德时代打工吗?这是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在2022年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传出的内容。
7月21日,2022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在四川宜宾拉开帷幕,作为首个世界级动力电池大会,此次大会汇聚了全球动力电池产业领域的专家和领军企业。
曾庆洪在重要会议上火力全开,毫无意外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同时也把电动车整车生产厂家和电池供应商供求失衡的关系摆上了台面。
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而言,大致可分为上游锂矿、中游动力电池、下游整车,以及围绕上述产业链的细分行业。市场研究公司SNEResearch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全球共售出428.5万辆电动车(包含纯电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同比增长63%。
需求量激增造成严重的供应紧张与供求失衡,带动上游动力电池价格暴涨。在此背景下,大量的资金及企业都想进入新能源市场分一杯羹,可又面临着无从下手的窘境。
从哪个方向、位置切入产业链成为摆在各个企业家面前的一道考试题。
针对上述问题,深圳爱克莱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爱克股份)交出的答案是切细分。
7月19日爱克股份发布公告,正式涉足新能源领域。
根据相关公告,爱克股份拟使用1.92亿元的自有资金收购叶志斌、蔡立锋、朱健民等8名股东持有的永创翔亿80%股权。
据悉,永创翔亿成立于2011年6月,专注于新能源电池领域的粘结剂、绝缘、安全防护材料的研发、制造及市场推广。公司是广东省高能量密度的锂离子电池专用胶粘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储能、动力锂电池专用胶粘带及其生产方法,以及12项发明专利和16项实用新型专利。
通俗来讲,其产品压敏胶带主要用在电极绕卷、极片保护和卷芯终止等方面,起到绝缘和固定的作用。作为动力电池部件之一的粘结剂,则是实现心脏持久动力的肌膜组织,满足模组的振动、冲击和跌落等要求。
相关人士表示,切入细分的主要目的是避开主战场,避免陷入圈地跑马的怪圈,但又能跨界进入新领域,迅速赶上新能源列车。
近年来,在全球力争早日实现双碳目标的大环境下,各国都把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扩张已经成为新能源产业链上相关企业的必选动作。今年以来,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中航锂电、亿纬锂能、国轩高科、蜂巢能源、孚能科技等多家一二线动力电池企业,都宣布了新的扩产计划,规划的新增产能超过1000GWh。
此举意味着动力电池扩产将带动上游需求量大增。以粘结剂为例,中商情报网数据显示中国锂电池粘结剂市场规模呈增长趋势,从2017年的21.32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41.85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5.21%,预计2022年市场规模将达62.1亿元。
显然,动力电池产能逐步落地,不可能避免的会激发相关产业的市场需求。
爱克股份表示,本次收购事项有利于帮助公司寻找步入新能源市场的机会,为公司寻找新的营收增长点,推动公司的持续发展,符合公司的整体经营规划。
市场分析认为后期随着收购完成,永创翔亿进入爱克股份体系后,拥有上市公司背景的永创翔亿或将改写当前市场竞争格局。
如果想了解更多实时财经要闻,欢迎关注我们。找车网
新能源电池股票龙头股有哪些呢?
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之一,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汽车电池行业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下面小编带来新能源电池股票龙头股有哪些,对于各位来说大有好处,一起看看吧。
新能源电池股票龙头股有哪些
一:宁德时代
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是国内率先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动力电池制造商之一,专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系统、储能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致力于为全球新能源应用提供一流解决方案,核心技术包括在动力和储能电池领域,材料、电芯、电池系统、电池回收二次利用等全产业链研发及制造能力。2017年该公司动力锂电池出货量全球遥遥领先,达到11.84GWh。已与国内多家主流车企建立合作关系,并成功在全球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也成为国内率先进入国际顶尖车企供应链的锂离子动力电池制造商。
二:比亚迪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1211.HK),创立于1995年,2002年7月31日在香港主板发行上市,公司总部位于中国广东深圳,是一家拥有IT,汽车及新能源三大产业群的高新技术民营企业。
比亚迪在广东、北京、陕西、上海、天津等地共建有九大生产基地,总面积将近700万平方米,并在美国、欧洲、日本、韩国、印度等国和中国台湾、香港地区设有分公司或办事处,现员工总数将近20万人。
三:三花智控
三花,作为一家全球领先的生产和研发制冷空调控件元件和零部件的厂商,有着30多年的历史经验。在汽车、电器和空调行业中,通过与全球著名企业的合作紧密,三花已成为世界领先的OEM供应商,提供高品质且最具竞争力的商品。
四:亿纬锂能
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自2001年成立以来,是中国最大、世界第五的高能锂一次电池供应商,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新型锂电能源领先企业。
围绕着"追求卓越、质量优先、创造价值、言而有信、团队合作、尊重个人"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历经10年的快速发展,现已成为中国锂电池行业的领先企业;公司于2009年10月在深圳创业板上市,是首批28家创业板企业之一(股票代码:300014.SZ)。
锂电池行业的三个最强龙头股
一、嘉元科技:高性能锂电铜箔龙头
二、融捷股份:锂资源龙头
三、容百科技:正极高镍三元龙头
四、华正新材:覆铜板龙头
五、长安汽车:国产汽车品牌龙头
六、石大胜华:电解液溶剂龙头
七、鹏辉能源:动力电池回收龙头
八、金莱特:国内备用风扇、备用照明设备龙头
九、和胜股份:锂电负极龙头
十、星云股份:锂电池检测概率细分龙头
电池龙头股票有哪些
电池板块龙头股票有:
一、国轩高科(002074):
龙头,2020年净利润1.5亿,同比上年增长率为192.02%。
2017年11月13日晚公告,公司本次配股拟按每10股配售3股的比例向全体股东配售,募资总额不超36亿元,拟全部用于公司新一代高比能动力锂电池产业化项目、年产1万吨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和5000吨硅基负极材料项目、年产21万台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及关键零部件项目、年产20万套电动汽车动力总成控制系统建设项目、工程研究院建设项目等项目。
二、宁德时代(300750):
龙头,公司2020年实现净利润55.83亿,同比增长22.43%,近五年复合增长为18.28%;每股收益2.4942元。
2019年2月25日公告,公司与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普莱德新能源电池科技有限公司对2019年起始后续5年的业务深化合作签署了《中长期深化战略合作协议》。
锂电池股票龙头有哪些
1、宁德时代300750:专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系统、储能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致力于为全球新能源应用提供一流解决方案;
2、比亚迪002594:主要从事包含新能源汽车及传统燃油汽车在内的汽车业务、手机部件及组装业务、二次充电电池及光伏业务,并积极拓展城市轨道交通业务领域;
3、亿纬锂能300014:消费电池(包括锂原电池,小型锂离子电池,三元圆柱电池)和动力电池(包括新能源汽车电池及其电池系统,储能电池)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4、格力电器000651:生产销售空调器、自营空调器出口业务及其相关零配件的进出口业务;
5、恩捷股份002812:提供多种包装印刷产品、包装制品及服务;锂电池隔离膜、铝塑膜、水处理膜等领域;
6、天齐锂业002466:锂精矿及锂化工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
7、盐湖股份000792:钾肥和锂盐的开发、生产和销售;氯化钾、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化工产品、PVC、水泥、百货、碳酸锂、运输;
8、恒力石化600346:囊括炼化、石化以及聚酯新材料全产业链上、中、下游业务领域涉及的PX、醋酸、PTA、乙二醇、聚酯切片、民用涤纶长丝、工业涤纶长丝、聚酯薄膜、工程塑料、PBS/PBAT生物可降解新材料的生产、研发和销售;
9、华友钴业603799:主要从事新能源锂电材料和钴新材料产品的研发制造业务。提供新能源电池材料、原料、有色金属、贸易;
10、北方华创002371:半导体基础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技术服务。提供:电子工艺装备、电子元器件。
十大锂电池龙头股一览表
1.卧龙电驱:国内电机电控第三方龙头,北汽新能源在售的EC系列安装的是公司的驱动电机。
2.均胜电子:全球领先的跨国汽车电子企业,其智能驾驶控制系统、新能源汽车动力管理系统服务于全球各大整车厂商和国内一线整车厂商。
3.汇川技术:工业自动化控制龙头之一,同时公司也围绕新能源汽车的电机提供控制器。
4.大洋电机:中国微特电机行业龙头之一,也是国内最大的新能源车用电机供应商之一。
5.越博动力: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系统及控制器优质供应商。
6.蓝海华腾:中低压变频器、电动汽车电机控制器和伺服驱动器等优质供应商。
7.方正电机:微电机及控制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驱动总成,汽车控制系统的领军企业。
8.中科三环:世界第二、国内最大的钕铁硼永磁材料供应商,公司已进入特斯拉产业链。
9.正海磁材:主营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新能源汽车电机驱动系统。
10.宏发股份:全球继电器龙头之一,率先研发微型新能源汽车及低速电动车用低压继电器。
2024-03-15 02:55:34
2024-05-21 00:31:51
2024-03-23 10:41:41
2024-06-15 00:53:42
2023-09-13 23:20:34
2024-05-16 20:4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