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车资讯 > 正文

电动车新能源实测 【E启实测】比亚迪汉EV续航和充电测试,表现符合预期

2024-05-11 18:43:28 | 找车网

今天找车网小编整理了电动车新能源实测 【E启实测】比亚迪汉EV续航和充电测试,表现符合预期相关信息,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更好的大家。

本文目录一览:

电动车新能源实测 【E启实测】比亚迪汉EV续航和充电测试,表现符合预期

【E启实测】比亚迪汉EV续航和充电测试,表现符合预期

【E启实测】是懂车帝联合专业PGC作者及真实车主针对新能源 汽车 的评测及解读,我们会用真实的测试、体验和分析帮助选买用户做参考依据。

谈到自主新能源车企,不得不提到比亚迪。作为最早布局新能源的自主车企之一,比亚迪在技术实力上有着深厚的实力。尤其是比亚迪的刀片电池一直被广大网友津津乐道。近期笔者对比亚迪的当家旗舰纯电动轿车比亚迪汉进行了实测。笔者这次将测试的重点放在了消费者比较在意的车辆续航和充电效能以及时间方面。希望这次测试能给高海拔和山路较多地区想要买车的网友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此次我们测试的车型是汉EV超长续航版尊贵型,车辆补贴后售价为25.58万元。笔者之所以选择这个车型是因为现在消费者购买新能源车,续航里程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车辆参数方面,汉EV超长续航版尊贵型搭载前置单电机,最大功率163kw,最大扭矩330N·m。续航方面,配备了一块76.9kWh的磷酸锂铁电池,工信部纯电续航里程达到了605km,电池电量从0%快充至80%需要0.42小时。

汉EV提供标准和较大量级动能回收力度调节,如果通过中控屏调节动能回收,用户需要进行三步操作,比较繁琐,不过幸好该车在挡把后方设置了调节拨杆。当动能回收处于标准模式时,松开加速踏板后车辆减速度很小,从燃油车过渡到纯电动车的用户很好适应;动能回收级别处于较大时,拖曳感会在驾驶员松开加速踏板一秒钟左右以后出现。开启动能回收后,尤其是在城市道路,减速比较频繁时,将会提升车辆的续航,

接下来介绍此次续航测试的条件,这次的测试笔者通过自驾游的方式,最大程度还原实际生活中的使用场景。此次自驾的起始点是丽江市(平均海拔2418米),终点是香格里拉(平均海拔3459米),总里程179km。此次路程以高速为主,但是由于路线大部分是山区路段,车辆有限速所以行驶速度几乎达不到100km/h。实测过程中,车内空调始终处于开启状态(温度设定为23 ),风量调整至自动。车外温度由于海拔变化,温度差比较大,但总体在18 ~23 之间。车辆出发前,已经将电池电量充满,且驾驶模式切换至经济,电量显示数值100%,表显剩余续航里程为605km。

笔者从丽江市区出发,经历了一小时26分钟,到达第一个休息点,车辆共行驶了46.3km,平均时速为32.3km/h。电量从100%变成97%,表显续航里程从605km变为587km。

从第一个休息点出发,笔者一行人又行驶了73.3km,耗时1小时40分钟,平均车速43.6km/h,此时车辆的表显电量为78%,表显剩余续航里程从587km变成473km。此段路程共73.3km,但是表显续航里程降低了114km。之所以此段路程的表显续航里程消耗较多,笔者认为和海拔提升有关,此段路程大都是上山路。

最后一段路程,笔者耗时1小时7分钟,平均车速53km/h,行驶里程为59.4km,表显电量为69%,表显剩余续航里程为420km。

本次的汉EV测试总行程是179km,表显续航里程消耗185km。此次行驶路线涵盖了市区和高速路段,最主要的出发点和终点的海拔落差达到1000m,行驶路段以山路为主,可以说这种续航测试条件很苛刻。而汉EV在这种条件下,每实际行驶1km消耗1.03km的表显续航,可以说表现不错。

最后我们对比亚迪汉EV进行了充电测试,接下来的几天使用,笔者将车辆剩余电量用到5%时,开始在公共充电桩上充电测试,公共充电桩功率为120kw,测试环境温度25 。

实际充电过程中,充电桩的实际功率并没有达到额定的120kw。在电池电量小于80%,汉EV在快充模式下,充电桩显示的实际最大充电功率106.1kw,当电池电量超过80%时,充电模式变成慢充,根据中控屏显示的最大充电功率为72.9kw。最终车辆从5%冲到100%的电量一共用时1小时10分钟。为了给大家最直观的感受,笔者根据充电时间换算出实际的平均充电功率为65.9k。

总结:现今许多消费者在购买电动车时都有续航焦虑,担心车辆的实际行驶里程远远小于官方数据。笔者今天测试的汉EV在高海拔山路多的测试条件下,最终的实际续航表现非常优秀,汉EV每实际行驶1km消耗1.03km的表显续航,可以说实际续航和表显续航几乎一致。笔者认为这得益于比亚迪成熟的刀片电池技术以及动能回收功能的应用。充电方面,虽说不能和燃油车相比,但是在快充模式下,充电半小时基本可以满足平常的中短途出行。综上所述汉EV超长续航版尊贵型的实际使用情况和官方给出的参数基本一致。

电动车新能源实测 【E启实测】比亚迪汉EV续航和充电测试,表现符合预期

400公里实测汉EV,性能绝不是终点,自主豪华新能源车终现新标杆

汉,依照历史的时间轴与中华文化的发展脉络,不论从哪个维度,对于中国人来说都是一种传承与使命的象征。坚持以汉字来做标识的比亚迪,近乎“固执”地在产品中融入汉文化,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推出刷新行业内新标准的产品。

在比亚迪汉EV这款带有神秘气息的新能源车上市之后,关于性能、豪华、安全、价格等方面的讨论甚至争论刷爆了朋友圈。其实,在嘈杂的评判中,许多人距离对自主品牌标杆产品的认同,只差了一次试驾。

那,我们就从试驾开始。这次深度体验的是比亚迪汉EV四驱高性能版旗舰型与超长续航版尊贵型。

初见,豪华标准由谁来制定?

“豪华”这个词,每个人的感悟不尽相同。对于一款优秀的产品,绝对不是浮华的装饰与配置的堆砌,而是在体验上的愉悦与人性化的支撑,一定是在赏心悦目之间,提供贴心的驾乘体验。找车网

在从工程师思维到产品经理思维的过程中,自主品牌一直在寻找恰当的平衡点。在汉EV这款产品上,我们发现了比亚迪的自我突破。

首先,在国际大师级团队的努力下,汉EV是一款令人赏心悦目的产品。在造型设计上,符合高端汽车产品的气质。外观上有保时捷、奥迪的影子,在内饰上有奔驰的体验。而这一切,恰如其分地融合在一起。

当然,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审美标准,至少汉EV这款车会获得大众消费者的审美认可。前舱盖的钣金效果或者像保时捷,侧面远观或者像奥迪A7,每个人可以展开想象的大门,但这些都毫无违和感,造型设计的精妙之处不过如此。

其次,在用料上的苛求,没有向成本低头。应设计师的强烈要求,座舱内大部分为软质包裹,座椅为巴西进口真皮工艺,人体工程学设计水平较高,给予驾乘者舒适的体验。车内纯木饰板必须而且一定要来自纯进口80年树龄的白栓木,并采用极其复杂的切割工艺。

第三,具有仪式感的初体验。在主副驾驶位置均有座椅迎宾功能,开门一刹那,座椅自动后移,为驾乘人展开上下车的空间。系统自动识别主要驾乘人的坐姿与驾驶习惯,后视镜等角度自动匹配。后排空间宽敞舒适,四驱性能版的后排座椅支持电动调节靠背角度。

第四,空间感与舒适度匹配。汉EV的车长为4980mm,宽为1910mm,高为1490mm,轴距为2920mm,从外面观察是一款典型运动型轿车。而在内部空间上,前后排空间都很充裕。总结起来可以用运动豪华的观感和行政轿车的体验来概括。

第五,传统大屏与隐私保护。比亚迪依然坚守这块集成了所有功能的大屏,除了那些需要技术控们深度研究的控制项目之外,也简化了主流项目的操作步骤,并可以通过智能化系统实现抖音、微信等社交软件的互动。

而作为体验者,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车内摄像头的位置,增加了一个滑动的镜头盖,为车内人员隐私提供了保护。

当然,在竭力营造豪华感的同时,比亚迪在造车的细节上也还有提升空间。比如电子档杆附近的面板材质和按钮的设计,完全可以再提升一个档次。

交流,人机互动效率决定品质

坐在座舱内,除了观感之外,接下来就是与这款车的交流。品质,就体现在人车交流的细节方面,效率越高,品质感越强。

首先,智能化的人车交互,比亚迪到底做到几分。

在整车智能化方面,可以从DiPilot和DiLink两个方向来评价。简而言之,Dipilot 囊括了所有我们能够想到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而DiLink为比亚迪全面介入智能化和自动化开放了端口。

抛开工程师思维,从一个用户的角度总结一下就是比亚迪在智能化系统,他们考虑的更为长远,预留的升级空间更为广阔。而对于当下的驾乘者来说,所有智能化系统的反馈速度和效果,提升了驾乘者的使用体验,DiPilot与驾乘者的互动更为密切。

语音唤醒与相关项目操作,车机娱乐与社交互动,及所有在实际驾驶中涉及到的辅助措施,都在这台车上高效实现。

系统中的雷达预警敏感度可调,但警示蜂鸣声还需优化。在拥堵以及倒车时,车辆距离障碍物较近时,持续不断的蜂鸣音会带来不适感。如果将雷达预警关掉,则可以解决此问题。

DiPilot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还包含DiTrainer教练模式,它可根据驾驶行为、路况、天气甚至驾龄等因素评测,选择性开启辅助驾驶功能。从某种程度讲,这一款会“学习”的产品,它会根据驾驶习惯而调整智能化辅助匹配。

其次,驾乘时的人车合一,汉EV到底处于什么水平。

路试阶段,我们毫不怀疑汉EV在性能方面给驾驶者带来的愉悦感。

不论是百公里加速3.9秒的四驱高性能版,还是百公里加速7.9秒的超长续航版,在提速能力上,其实完全可以覆盖大部分使用场景,并做到随心所欲。

此前有一些评价认为,加速能力7.9秒的长续航版没有吸引力。其实,这取决于驾驶者对于买这台车的定位。豪华品牌不一定提供超配的动力,而性能车并不一定有豪华的配置。奔驰的1.3T大七座和宝马3系的行政化,特斯拉性能之外另一面的粗糙工艺,都需要消费者妥协。

在20万到30万这个预算空间内,在新能源车序列里选择自己的出行工具,消费者考虑更多的应该是使用场景的匹配,而不应该仅仅是“加速度”这一个概念。

作为一款智能化电驱车,汉EV的操控杆是递进式的,不像一般的电动车是模糊逻辑,会有那种非常传统的燃油车换挡时遇到的阻尼感。这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一种感觉。

一些媒体老师对于汉EV的刹车表现感受不一,而我认为它的刹车比较柔性。汉EV搭载博世CST舒适停车控制系统,通过大屏可以进行模式调节,有效避免了点头和顿挫现象。不论是在堵车跟车还是在高速避让,汉EV的刹车执行效率都比较高,对于驾驶者和乘坐者较为友好。

汉EV还是中国首款搭载博世IPB集成制动控制系统的新能源轿车,高成本的Brembo四活塞卡钳和固特异245/45 R19轮胎的配合,使得汉EV四驱高性能版旗舰型时速百公里刹停距离为32.8米,据统计是全球同级别新能源轿车最短刹车距离。

在动态试驾中,遇到了一个小小的设计问题,就是后视镜与车身连接处的镀铬部件切面有反光现象,后期可以进一步优化。

第三,驾乘时的主观感受,比亚迪的功底显露。

动态试驾的总里程接近400公里,车内的静谧性值得点赞。除了一点点路噪之外,车内非常安静。可见,在NVH的综合控制方面,体现了在制造工艺方面的标杆水准。

首先,汉EV的风阻系数仅为0.233Cd,大大降低了风噪也降低了高速行驶时的能量损耗。

其次,汉EV整车有完整的三道密封,采用双银镀膜玻璃,除了静音效果之外,还可以阻隔 99%以上的紫外线和85%以上的红外线,太阳能阻隔率可达50%以上,降低了空调工作负荷。

再次,整车的装配水平和公差控制较好,避免了车内的震动噪音。

除了静谧性之外,行驶质感也体现了其产品力的提升。比亚迪最近几年由前奔驰底盘专家调校悬挂系统后,驾乘体验已经与高端德系品牌没有什么区别。

在汉EV这款车上,底盘调教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实现了80公里/小时的麋鹿测试成绩。

在本次试驾过程中,我们经历了一次时速在70公里左右的紧急避让,汉EV方向盘的指向精准,底盘反馈协调,车身随动迅速,车身侧向支撑有力,驾驶者获得了足够的自信。

探寻,电动汽车的安全感从何而来?

至于比亚迪对于汉EV安全性的定义,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需要理解和消化的过程。对于真正的体验者来说,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动力电池的安全性。刀片电池的针刺实验此前引起了行业内的争论,但比亚迪无疑是率先实现了动力电池极端状况下不爆燃的突破者。相比目前主流电动车采用的高镍三元锂电池,汉EV的磷酸铁锂电池最为稳定,寿命也更长,可循环充放电3000次、行驶120万公里。

第二,车身结构的安全性。热成型钢(抗拉强度1500兆帕)用量超过100公斤,匹配合理的吸能设计,在结构上不仅能保护保护乘员安全,也有效避电池包受损。

第三,智能辅助的安全性。DiPilot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全系标配的11个安全气囊和6个摄像头,对于驾乘者的主被动保护措施非常齐全。

第四,车内环境的安全性。车内净化系统、“婴儿级”水性涂装工艺,采用PU材料,在底盘材料和内饰材料上的环保级别较高。从个人体验来说,这款崭新的汉EV,没有任何异味。

第五,信息互联的安全性。智能化系统具有银行级信息安全等科技。这一点还需要后期的使用者进行深度验证。毕竟我们只有短短的两天试驾时间。不过,在这一点上比亚迪的工程师非常自信,他们在开发过程中就已经把系统安全作为最优先级来考虑。

感悟,性能是自主品牌唯一突破口?

结束400多公里的深度试驾后,客观地说,比亚迪汉EV这款车并非无可挑剔。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依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比如在一些材料的质感、一些功能友好程度,个别设计的小瑕疵……但这并不能否定它是一款里程碑式的产品。它的诞生,标志着中国自主研发的新能源豪华轿车有了新的标杆。

其实,许多人对于豪华自主品牌电动车的认同,被内心中预设的一道关卡挡住。但凡一款新产品的诞生,总会被拿去与特斯拉进行对比。特斯拉确实给中国新能源车行业带来的鲶鱼效应,加速了自主品牌的产品迭代与技术升级。此时,我们应该有自信生产出超越它的产品。

对于比亚迪这样执着于研发的企业来说,在掌握了三电核心技术以及完整供应链之后,“性能”绝对不是其产品线的终点,一定是将更高品质和更好体验的产品向更多的用户需求倾斜。

目前,汉EV包含三个款型:超长续航版豪华型售价22.98万元、超长续航版尊贵型售价25.58万元、四驱高性能版旗舰型售价27.95万元。其中,四驱高性能版旗舰型NEDC综合工况续航550公里,其余两款为605公里。

从个人主观角度出发,更推荐续航605公里的版本,毕竟能够以同级别燃油车的价格拿到更豪华更智能化的新能源车,基本没有里程焦虑。前驱也适合更生活化的使用场景,对于家庭用车来说更为实惠。至于四驱高性能版,应该符合个性化甚至更激进的驾乘体验,似乎可以满足一部分人豪华性能车的需求。

总之,不必纠结与特斯拉等品牌的对比,我们需要相信自己的品牌,在大环境遭遇前所未有挑战的时候,更能激发我们民族企业的创新力。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电动车新能源实测 【E启实测】比亚迪汉EV续航和充电测试,表现符合预期

纯电动车快充半小时?测试实际充电时长后有“惊喜”

新能源汽车市场近年来发展突飞猛进,小编经常跟友人打趣,“当我们的孩子用上汽车的时候,什么是发动机都不知道了”。出于尝鲜,小编也是华南第一个自己购买新能源车的媒体,该车使用至今已经快两年了。新能源车逐渐普及,随之的使用问题层出不穷。今天跟大家聊的话题是“快充半小时”,聊聊电动车充电时间的那些事。

不同车型在同一个充电桩充电的时长测试

插电式混合动力,电跑没了还能烧油,纯电动车的电跑光了就只能充电了。大部分新能源车厂商宣称快充约半小时,喝杯咖啡的时间就可以完成充电了。

其实,“半小时”是有条件的。大部分纯电动车快充半小时是指电量从30%充至80%。有些技术好点的厂商,会标注20%-80%的电量。

真的吗?以小编的座驾比亚迪元EV为例,官称快充半小时能达到80%的电量。小编很负责任地告诉你,这是逗你玩的。以小编我近两年的用车经验来说,剩余电量20%充至满电(100%),起码一小时。

对比,小编近日对了一组比对试验,不同车型在同一个充电桩充电的时长测试;另一个则是同一车型在不同区域充电桩的充电时长测试。

首先是不同车型在用一个充电桩充电的时长测试。比亚迪元EV电量从22%时进行充电,充电一小时才达到77%。换言之,1小时仅充进55%的电量。充电至80%的电量将近1小时5分钟!

在同一个充电桩,小编换了辆东风启辰D60 EV进行了是充电实测。发现,情况更糟糕,快充模式下,20%的剩余电量充至满电,居然需要两个多小时!

接着是同一辆车在不同区域充电桩的充电时长测试。选择第三方共享充电桩的供应商是万城万充,比亚迪元EV在万城万充广州番禺区北部的某个充电桩,剩余电量同样从20%开始充电至80%,需时48分钟也比“官方数据”要慢不少。

把电量跑到20%后,来到万城万充另一个充电站(广州番禺区南部),同样充电至80%,所需时长为1小时12分,比之前的充电站要慢不少。

充电至80%已经需要花费1个小时左右,如果充满则需要更多的时间。就此问题,小编也曾咨询了充电桩公司和多家汽车厂商,几乎给出一致的答复:每个充电桩的电压都不一样,充同样电量的前提下确实会存在时间差。

除了充电站电压不一而影响充电时间之外,各品牌厂商的技术高度同样影响着充电效率。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小编现在已经找到了固定蹲点的充电站进行充电,也认识了很多“电友”。毕竟充电需要近一小时,车主们都是闲得蛋疼下车认识一下,聊聊天打发时间。

该站出没最多的就是吉利帝豪EV、北汽新能源EC、比亚迪e5和广汽新能源GE3,当然还有小编我自己的比亚迪元EV了。交流后大致有个共识,剩余电量的情况下,比亚迪充电速度已经是最快的,其次是北汽,接着是吉利,广汽新能源最慢。

“吃不饱”才是最健康?

按照小编的经验,充电至80%其实蛮快的,80%-90%速度会开始放缓,90%以上就更慢了。充电至80%时,充电功率由49kW下降至37.8kW,充满时间还需要15分钟。充电至90%时,充电功率进一步低至15.9kW,而充满时间却增加至18分钟。由80%至90%,实际用时已8分钟。

一般情况下,为减轻里程焦虑和保护电池(避免电池过放),建议电量剩余约20%时就进行充电。但是,为何充电时间都只给到“80%”呢?为何不充满呢?因为,除了时间消耗等因素之外,充满电池会处于一个满负荷状态,长期以往容易疲劳,也就是说折损电池的使用寿命。

作为混合动力技术之父的丰田,研究了二十几年的电池技术,因此对电池的管理有着独特的见解:浅充浅放!放电只放到40%就会充电,充电只充到80%,电池的寿命才会长。简单来说,电池电量在40%-80%之间充放电是最理想的用电情况。

最后说一句

直接影响车主实际用车的参考指标是续航里程和充电时间,很多人只会关注前者。但是话说回来,如果充电足够便捷,充电效率足够高的话,相信很多车主都不会再只是聚焦在续航里程上了。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以上就是找车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电动车新能源实测 【E启实测】比亚迪汉EV续航和充电测试,表现符合预期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与“电动车新能源实测 【E启实测】比亚迪汉EV续航和充电测试,表现符合预期”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