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08 16:11:14 | 找车网
几何汽车(英文名:Geometry)是吉利汽车集团旗下的高端纯电动品牌,是与吉利品牌、雷克萨斯品牌并行的一级子品牌。几何被注入了多维度、专注、纯粹的品牌基因,提供专属的品牌、渠道、服务和体验。以全新的品牌形象、组织架构和服务体系,完整定义了汽车新能源世界的进化方向,致力于打造全球用户的纯电动出行首选品牌。
2019年4月11日,高端纯电动品牌几何汽车在新加坡隆重发布。发布会上,其首款高性能纯电动汽车GeometryA正式宣布上市,共推出高能长续航(NEDC500km)和高维标准续航(NEDC410km)两个版本共六款车型。
洞察几何纯电动汽车将成为未来新能源的主要路径。基于全球产业和市场变化的大趋势,基于纯电动用户和用车场景的不同需求,打造专属纯电动品牌,提供专属品牌、渠道、服务和体验,强强联手,以全新的品牌形象、组织架构和服务体系参与市场竞争。
百万购车补贴
“
仰望
银河,那是一抹深蓝,为了实现
蔚来
的岚图,
极氪
行动,不求问界,零跑飞凡,成为追求智己理想的
星途
!”,这一句大概就是2023年开年以来汽车圈最大的吃瓜事件,四十二个字的句子却带进来了十二个主打新能源的汽车品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代表了现在汽车圈内卷的程度。
作为吉利品牌的全新中高端新能源系列,
吉利银河
新能源战略的发布,不仅是“造车者”吉利对自身尖端技术的一次集中展现,更是以吉利银河为载体,开启吉利品牌全面向新的开端。那么为何吉利银河一发布,就掀起了行业内如此大的连锁反应呢?
品牌内卷
开头那一句四十二字的简短描述,基本上涵盖了目前国产新能源汽车中高端的新品牌。首先从吉利银河海报上“银河,每个人仰望的星空!”想到的就是今年1月5日刚刚发布的
比亚迪
推出的高端新能源品牌—比亚迪仰望。在1月份“敢越星河”仰望品牌暨技术发布会仰望品牌暨技术发布会上,比亚迪推出全新高端汽车品牌仰望及其核心技术“易四方”。百万级新能源硬派越野U8和百万级纯电动性能超跑U9也同步亮相。未来,“易四方”技术将标配搭载于仰望品牌全系车型。
随后,在吉利发布银河新品牌海报后不久,
长安
汽车子品牌深蓝紧随其后发布了一条品牌宣传,宣传文案和海报为“仰望银河,那是一抹深蓝”。深蓝是长安汽车于2022年4月推出的新能源高端品牌,并且在年中的时候带来了
长安深蓝
旗下首款产品—深蓝SL03。
然后便是一些知名度略高一点的像蔚来,而第五个品牌岚图则是
东风
的高端品牌2018年,岚图作为东风集团旗下首发的智能电动汽车品牌,是众多新能源品牌中较早发布的。其后在2021年,岚图实现独立运营,并陆续推出了岚图FREE和梦想家两款车型,追光则是岚图品牌的第一款轿车产品。
其后像极氪、零跑、飞凡,智己、理想、星途这些品牌都成立的要稍早一些,而这些自主品牌的加入以及相互暗示,纷纷出个海报联动,确实圈内突然有一种曾经在BBA文案之间相爱相杀的味道,同时也充满了内卷的味道。
从上面的品牌来看,大都充满了几点共性,一是大都是集中在新能源汽车品牌;二是主要集中在原有的品牌基础上,推出面向中高端的品牌,比如比亚迪仰望、吉利银河、长安深蓝、东风岚图、上汽飞凡、
奇瑞
星途等都体现在品牌升级之上。
产品内卷
其实在汽车行业一下子涌出这么多品牌,都是面向中高端新能源产品的,如果没有一点内卷肯定不可能的,而从另一方面来说产品间的同质化也是再所难免。比如说吉利银河的概念车
银河之光
,从设计层面来看,吉利银河系列是陈政履新吉利之后的首个作品,银河之光采用了全新的设计语言,完全不同于吉利以往的产品。陈政2022年初加入吉利的,任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分管设计。此前他任职于长安,UNI系列正是出自他之手。正因为此,长安起诉吉利银河抄袭UNI,虽然两车确实有相似之处,但抄袭是不可能有的,毕竟UNI和银河都出自陈政之手,有些相似不足为奇。
虽然从这个侧面上看是长安此举多少有点对吉利抢走人才的不满,但是我们从产品面来想一下,新车的同质化以及内卷也是不争的事实。除此之外还有像
智己L7
也是差不多级别的一个车型,虽然说是品牌升级,产品中高端化,但是同行业其它品牌相类似的车型也有不少,这也可以看出中高端全新品牌百花齐放推出以后,未来同质化的车型也会不少。
包括在吉利银河战略发布会上称,在未来两年,银河会陆续推出7款车型,智能电混L系列的L5、L6、L7和L9,以及智能纯电E系列的E6、E7和E8。而其中
银河L7
的定位是紧凑型插电混动SUV,同属吉利品牌。未来的价格必然不会太高,所以比较明显,银河L7就是瞄准比亚迪
宋PLUS
来的,也有同仁猜想,
银河L9
可能会是唐DM的竞争对手,L6则瞄准的是秦PLUS。至于E8,可能会跟汉EV对位,那么相应的其它品牌呢,有没有类似的产品会继续推出竞品也难说,所以未来只有一种可能,就是产品也会内卷,除非消失一些品牌。
当然品牌与产品内卷的同时,最大的一个诱因就是销量,2022年的销量统计,在前三十的车企排行中,自主车企已经占据了半壁江山,达到了15家,而像比亚迪、长安、吉利三家都是榜单上的佼佼者,这也难让他们相互之间有了较量的资本。
虽然在整体销量上大家的差距不是很明显,但是新能源领域销量就太显眼了,比亚迪以近180万辆的销量占据榜首,而吉利跟长安则分别以约30万辆与21万辆的数据差太远,如果吉利与长安能在新能源上像传统燃油车那样,或许国产汽车的格局还有另外一种可能。
整体上来说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不断推陈出新,其速度甚至要远远超过普通消费者的认知,导致很多消费者只见其车,不知其名。即便是这个市场的蛋糕越做越大,但是从无到有的经营好一个品牌绝非易事,但是自主品牌之间有竞争也有合作,这种不论是品牌还是产品上的内卷对于消费者来说都是好事,而在内卷的背后,压力更大的则是合资品牌,这一次他们缺席了!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阿毛说车,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易车原创
近日,吉利品牌旗下中高端新能源系列“银河”璀璨亮相,宣布2年内推出7款新车。
汽车圈上一次这么声势浩大的还是上次
丰田
一口气发布了15款全新电动车型,以及
恒驰
六车齐发。
吉利与燃油时代的老大哥丰田一样,已经把着急二字写在脸上。但目前来看丰田并没有激起太大水花,吉利的银河又会如何?
吉利有多需要银河?
作为该系列首款新车的
银河L7
是发布会当晚的焦点。其搭载雷神电混8848、神盾电池安全系统、操作系统银河N OS等等技术卖点,论噱头丝毫不逊色于“同名不同姓”的
理想L7
、
智己L7
。
当然它真正对手并不是理想L7、智己L7,而是
比亚迪
的
宋PLUS
。去年宋PLUS共售出了329939辆新车,是国内新能源SUV市场上销量第二好的车型,也成为比亚迪最大的销量主力。
反观吉利品牌大的销量来源分别是
帝豪
、
星越L
、
星瑞
、
缤越
等,在15-20万元的细分市场存在感相对比亚迪而言并不强。于是银河便有了存在的意义。
银河系列的第一步便是要通过主打“家庭智能出行”的银河L7,对宋PLUS以及比亚迪进行强有力的回击。
譬如银河L7增加了能让1米8大长腿躺平的副驾女王座椅、10.25英寸仪表屏+13.2英寸中控屏+16.2英寸副驾屏+25.6英寸AR HUD的四屏智能交互……
除了银河L7外,吉利当晚还发布一系列的战略规划信息,包括将启用全新的标识、渠道等等,可见
吉利汽车
在中高端市场孤注一掷的决心。
中国的新能源车市场培育至今发展成“哑铃型”结构,也就是说卖得最多的是微型电动车型和高端智能电动车,如五菱
宏光MINIEV
、
特斯拉找车网
Model 3
等等。
随着市场的成熟,新能源车市场进入更为健康的“纺锤型”市场结构,即15-25万元的智能电动车成为最大的增长点,比亚迪的成功无疑验证了这一趋势。
除了前面提到的宋PLUS外,比亚迪的汉、唐、
海豹
也成为月销轻松破万的销量王牌,同时还击穿了20万元这一中国品牌传统意义上的天花板,进一步提高平均单价和溢价能力。
无论是自身的销量结构,还是比亚迪的威胁、市场的红利,都在迫使着吉利不得不”
仰望
“银河。
多品牌剪不断理还乱?
在银河发布的前后,许多人都在疑惑吉利为什么会推出如此之多的系列和品牌,容易让消费者傻傻分不清。毫无疑问,吉利是目前手握最多品牌的中国车企,但这些品牌在新能源领域并不太灵光。
近一年来,吉利品牌先后推出星越L雷神Hi·F、星越L增程电动版以及帝豪L Hi-P,销量都不及预期,还无法担纲起主力的重任。
几何汽车
、
极氪
汽车在2022年才逐渐起量,前者倚重C端用户,后者则仍有待继续爆发。而
领克
被极氪拿走电动车的产品线,油车转混动并不是特别顺利。
在新能源车高速增长的时期,吉利缺乏爆款驱动销量飙升,简单按照能源形式划分的多品牌战略宣告失利,是这家车企目前的两大症结。
在银河系列发布之后,吉利汽车也顺势梳理出全新的矩阵:
1. 几何品牌回归吉利品牌,聚焦15万以下大众化纯电产品系列;
2.中国星、博系、缤系、帝豪系将形成“吉星”产品系列,负责稳住现有的基本盘优势;
3.银河系列主打15-30万元中高端新能源市场,开拓全新的细分市场。
至今,吉利汽车的品牌矩阵相对清晰起来,在30万以下有大众化的吉利品牌、年轻化的领克品牌兜底,30万以上则有极氪、
沃尔沃
承接,再往上还有主打海外市场且豪华级别的极星、
路特斯
。
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卖点重叠、产品线复杂、资源分散等,举个例子,银河与领克同样是主攻15-30万元价格带,同样提供插电混动版本,注定有所重叠。
如何避免集团内耗,降低协调难度?如何帮助消费者建立认知?这些都是银河系列建立之后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夺回“自主一哥”
早在2015年,吉利就提出了“蓝色行动”,目标到2020年新能源销量占比达到整体的90%,其中混动占比65%,纯电占比35%。
在目标初期,吉利推出过几款“油改电”车型,但并没有成功打开市场,直到2020年投入180亿元打造的SEA浩瀚架构以及2021雷神动力的发布才重新点燃了新的希望。
到2022年,吉利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仅达到27.9%,与“蓝色行动”定下的原目标还相距甚远。眼看“蓝色行动”未果,吉利在2021年又提出了“智造吉利2025”战略,指出2025年度计划实现集团总销量365万辆,其中新能源车90万辆。
但在2022年,比亚迪就以超186万辆的新能源车销量,夺得“自主一哥”和新能源霸主的头衔,新能源总体销量是吉利的5倍之多。秦PLUS就能凭一己之力差点超越吉利整个集团的新能源车销量。
显然,吉利彻底在新能源领域变成了追随者,它对于这一切是猝不及防的。
伴随新能源车销量不佳而来的,还有盈利能力下降的连锁反应。一方面SEA架构等技术初期研发成本巨大,另一方面诸多品牌未能实现快速大规模上量,造血成效缓慢,导致2018-2021年吉利汽车的净利润由125.5亿持续大幅跌至48.47亿。
接下来,吉利能否凭借银河夺回”自主一哥“的头衔,完成绝地反击就显得尤为重要。
写在最后
单纯推出一个新品牌或者新序列并不难,无非就是烧钱举办一场发布会的事情。难就难在如何通过运营新品牌、新产品序列,成功树立起新的品牌认知、价值认知,从而撬动整个吉利集团的销量。幸好,吉利并不缺乏经验。
更可贵的是,吉利拥有资本运作与格局视野方面的优势,相比起创立全新的银河系列,笔者更佩服吉利果敢闯入甲醇汽车、卫星等人迹罕至的赛道。
车事慧鉴:一档深度解读汽车行业的专栏,与您一起关注车圈大小事,智慧洞察,鉴明真相。
上易车App搜索“超级评测”,看专业、硬核、全面的汽车评测内容。
2023-11-04 12:17:23
2023-08-27 14:00:28
2023-09-06 11:39:14
2023-09-03 19:32:37
2023-09-29 10:19:44
2023-08-19 14:4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