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22 15:15:22 | 找车网
撰文
/ 吴 静 孟 为
编辑
/ 张 南
设计
/ 师 超
同样都是发财报,三家民营车企财报沟通会上却展现出三种完全不同的气氛。
“比亚迪的目标是今年底前成为中国第一大汽车制造商,”在3月29日的业绩发布会上, 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表示,比亚迪今年销量目标300万辆起步,争取翻倍增长到360万辆。
如今的比亚迪风头正劲,其2022年的营收基本相当于1个吉利和2个长城的总营收。
相比比亚迪财报会上展现出的意气风发,吉利财报会以谈不足、找差距拉开序幕,反思成为财报会的关键词之一。
相比前两家,长城汽车的财报沟通会就更中规中矩一些,但和吉利一样,长城汽车保持居安思危的态度,客观地分析了当前自己乃至全行业遇到的机遇和挑战。
财报会上,比亚迪意气风发,吉利躬身自省,长城继续谋求稳健前行。可以说,从自主三强的财报中,我们也可以读懂中国汽车品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长城内线求稳,外线加速转型
长城汽车是自主三强中最晚发布财报的车企。
3月30日,长城汽车发布2022年年报。2022年,长城汽车实现营业总收入1373.4亿元,同比增长0.69%;实现营业利润79.67亿元,同比增长25.0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2.66亿元,同比增长22.9%。
2022年度,长城汽车研发投入总额121.81亿元,同比增长34.34%,占营业收入的8.87%。其产销分别实现111.16万辆、106.17万辆,其中,海外年销售17.22万辆,同比增长23.09%,创历史新高。
长城守住百万销量大关的同时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单车平均售价、毛利率分别达到12.94万元、19.37%,同比增长2.29万元和3.21个百分点。
2022年,长城汽车销量下滑、净利润反增,这归功于企业品牌高端化建设的成功。2022年,长城汽车智能化车型渗透率达到86.17%,20万元以上车型销量占比增至15.27%,单车平均售价达到12.94万元,同比增长21.47%。
2023年,长城汽车预期销量目标160万辆,其中新能源达到40%左右的渗透率,约60万辆左右。此外,长城汽车还计划在欧盟、巴西以及东盟做品牌的深耕以及销量的布局,海外销量目标在25万辆。
盈利预期上,长城汽车CFO、董秘李红栓表示,长城汽车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价格战,将坚守两个维度,以保证长城汽车继续保持在行业中上游水平。
其一是基于技术迭代带来的降本和品牌力的提升;其二是保持长城汽车在多个细分市场品类第一的产品力和品牌力,持续贡献现金流和较好的利润。此外,长城汽车还打造了自己的垂直整合能力,特别是在三电领域的整体布局,来保持自身的盈利能力。
从盈利能力上来讲,长城汽车一直在整个市场处于中上游水平。2023年对于整个的市场表现,由于价格战,以及对新能源新序列、新渠道的打造来讲,长城汽车表示,他们将做部分资源预留,对2023年整体的净利润预期在60亿元的水平线上。
谈及如何发力新能源,长城汽车首先对市场进行了新的划分和判断。长城汽车CEO穆峰表示,过去五年,国内新能源市场是哑铃型结构,从燃油车市场空白的A00市场以及30万元以上更具盈利性的两个市场率先起步,但现在竞争已经来到了腰部的核心带竞争。
长城汽车判断,目前在10万—30万元的价格区间,将划分为三元化市场:一是以18万—30万元的价格区间,原先是合资品牌牢牢占据的市场,随着市场向新能源转型,可以看到自主品牌产品正在用电动化、智能化和给消费者带来全新的消费体验,驾驶体验,开始和合资直面竞争,并且市场新能源化正在加速。长城汽车的魏牌将会以蓝山等多更车型参与这一级别市场的竞争。
二是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产品在14万—20万元,以新能源和燃油车的同价策略,成功开拓了这一级别的新能源市场。这个市场,无论是消费者体验还是销售数据上看,都已经表明新能源转型大势所趋,不可阻挡。
同时,新能源在14万—20万元市场的发力,特别是电池原材料下降可能带来更多的价格策略调整,会使目前主销在12万—14万元的燃油车主价格带下移1.5万—2万元左右,构成第三层级的传统燃油车市场,这个市场会不断被挤压,但短期内不会消失。
针对哈弗品牌在消费者中具有很强的燃油车品牌认知,长城汽车在哈弗的市场策略上划分为内线作战和外线作战。
内线作战,即哈弗品牌要巩固在燃油车市场的优势地位。外线作战则是哈弗新能源实现独立的产品序列和独立的产品渠道,在产品端、消费端给用户带来全新的认知。
“哈弗的整体转型保持一种平稳的节奏和有序的动作,不会因为突然的市场转变而非黑即白,这会给公司整体经营,品牌的整体经营带来巨大的风险,更偏向既兼顾了第一性原理和品牌建设的基本原则,也考虑到了相对稳健的一个战略。”穆峰说。
比亚迪到底有多赚
“第四季度的汽车毛利率22.8%(经销商体系),假设并入经销商体系的费用,比亚迪第四季度毛利率和特斯拉第四季度25.9%的毛利率(直营体系)不相上下,甚至表现更好。考虑到平均售价更低的因素,比亚迪整车成本管理显著的优于特斯拉。财务是最理性的考试题,这个答卷非常优秀!”
3月29日,理想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想在微博如此评价比亚迪的2022年成绩单。
3月28日晚,比亚迪发布2022年财报,超预期的业绩表现一经公布,便引起行业关注。无论是从销量、营收、净利润,还是从市场份额等各方面表现来看,这都是比亚迪上市以来交出的最好成绩单。
值得一提的是,比亚迪2022年度净利润规模首次突破百亿为166.22亿元,同比增长445.86%,且去年第四季度也创下单季度净利润历史之最。自此,比亚迪也彻底撕掉“增收不增利”的标签,开启狂赚模式。
比亚迪到底有多赚钱?
作为中国汽车第一股,比亚迪的总营收几乎是吉利、长城和蔚小理的总和。
对于业绩大幅增长的原因,比亚迪在业绩公告中将其归于“2022年新能源汽车行业持续爆发式增长,公司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实现强劲增长,勇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第一,推动盈利大幅改善,并有效缓解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
2022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以186.35万辆的全年销量打败特斯拉成为全球“销冠”,其全年营业收入为4240.61亿元,同比增长96.2%。其中,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66.22亿,同比增长445.86%。
从主要业务板块来看,比亚迪汽车、汽车相关产品及其他产品业务的收入为3246.91亿元,同比增长151.78%,占集团总收入的比例为76.57%;手机部件、组装及其他产品业务的收入为988.15亿元,同比增长14.3%,占集团总收入的比例为23.3%。
可以看到,无论是从交付量、总营收、净利润、研发投入等维度看,比亚迪在国内车企阵营中均遥遥领先。
对于车企而言,毛利率有多重要?在今年3月初的一个媒体沟通会上,李想将毛利率称之为企业的经营的“血液”。他表示,对新能源汽车公司而言,毛利率在20%以上才能保障长期健康发展,企业才可以“不怂”。“特斯拉即便是大规模降价,也能保持20%的毛利率,比亚迪也做到了。”
2022年,比亚迪汽车相关业务毛利率为20.39%,同比提升了3.69个百分点。如果以净利润除以销量初步计算,2022年比亚迪“卖一辆车赚9000元”,与2021年的“卖一辆车挣5000元”相比,其单车盈利能力有所提升。
以比亚迪过去5年的净利润为例。
2017年-2021年,比亚迪的净利润分别为40.66亿元、27.80亿元、16.12亿元、42.34亿元、30.45亿元,共计157.37亿元。这也意味着,比亚迪2022年一年的净利润超过过去5年的总和。
2022年,比亚迪的净利润录得166.22亿元,过去一整年,比亚迪几乎平均每天日收11.62亿元,日赚超4500万元。
7年前乃至2年前的比亚迪,还陷于50万辆的魔咒中不能自拔,传统燃油车腰斩式下滑,新能源汽车增长发力。
我们可以从一组数字中找到答案:从第1辆新能源汽车到第100万辆新能源汽车用时13年、从100万到200万用时1年、从200万到300万仅用时半年。这也意味着,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积累碰上新能源汽车井喷的大市场,这是它一骑绝尘的最重要原因。
汽车商业评论以同为自主品牌的佼佼者吉利汽车和长城汽车为例。
回溯过去6年的数据,吉利和长城基本都是波动式渐进发展,而同一时间段,比亚迪几乎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7年-2022年,无论是销量、营收还是净利润,比亚迪都是5年前的4-5倍,且越往后,与吉利、长城的差距日益扩大。尤其是2022年,比亚迪的净利润不仅实现反超且远超过长城和吉利。
今年开年,新能源车降价抢份额,燃油车降价求生存,面对激烈的“价格战”,王传福则表示,在10万―20万元的产品价格带比亚迪有定价权,但公司也希望平稳一点,“不要搞得大家很难受,别人都没活路。”面对竞争,比亚迪的策略分别是快、技术和战略。
吉利主动反思
“我们吉利汽车丢掉了中国民族品牌第一的宝座;在新能源车发展的道路上,被我们最优秀的同行拉开了距离;大家也看到我们的股价从最高时候36港元,掉到今天收市的9.5港元,差距不可谓不大。”
3月21日下午,吉利汽车2022年财报会上,吉利控股行政总裁及执行董事桂生悦主动反思,在新能源汽车转型过程中,从产品到销售渠道都有明显不足。没有虚与委蛇,也没有拐弯抹角,坦诚的自省和反思贯穿整个沟通会。
比亚迪的一骑绝尘让竞争对手们都倍感压力,吉利认为其在电气化转型的步伐较慢,未能延续其在燃油车时代的市场优势。
吉利的反思主要聚焦在三个方面:一是丢掉了自主一哥宝座,二是新能源汽车被领头羊甩下,三是盈利能力逐年下降。
桂生悦表示,此前吉利的产品存在问题,比如其去年推出的帝豪L插混版有明显的不足,比如其没有快充。另外,吉利在新能源产品上的销售上也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新能源汽车和燃油车还在一个渠道中销售。“帝豪L这样不太成熟的混动产品,以后不会发生了。过去几年我们落后别人,我们总结了经验教训,也在坚守战略定力,既要着急又不能太急。”
盈利能力是吉利的短板,根据吉利在2022年46亿元的净利润可推算出其单车利润大致为3244元,大约是如今长城的一半,差不多是如今比亚迪和巅峰期长城的1/3。
但吉利的财报其实算是相当不错,2022年销量143万辆,同比增长8%,其中吉利品牌112万辆,领克18万辆,极氪7.2万辆,睿蓝5.6万辆。新能源汽车超过35万辆,同比增长300%,新能源车渗透率从上年的6.2%增长到22.9%。
其全年营收1480亿元,同比增长45.6%;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8.5%达到52.6亿元,总现金水平上升20.4%至337亿元;毛利率14.1%,同比下降3个百分点;平均单车收入同比增长近三成达到10.3万元,单车毛利润则增长11.1%达1.75万元。
相比绝大多数传统车企出身的友商,吉利在新能源领域的表现可以说是十分亮眼。2022全年,吉利汽车新能源产品(含吉利、几何、领克、极氪、睿蓝)销量328727辆,同比增长超300%,单月新能源渗透率多次突破30%。
这本来是相当亮眼的一份财报,怎奈友商一飞冲天,其他厂商的转型之路都被卷入“快进”模式。
吉利今年的“快进”包括2月23日发布全新中高端新能源系列,产品被重新梳理为三大系列:吉星系列专注燃油车,几何系列专注15万元以下的新能源,银河系列主打15万元以上中高端新能源市场。
在业绩发布会现场,吉利汽车管理层也透露了公司2023年的各项目标。销量方面,吉利汽车2023年全年销量目标165万辆,其中,新能源销量较2022年翻番。
本文由汽车商业评论原创出品
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说明
违规转载必究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汽车商业评论,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整体还不错。
根据岗位,月薪5千到1万不等。劳务派遣工十二小时,多劳多得。优点:平台很大,接触的面很广,可以做很多想做的事,领导有优秀的也有拉胯的。缺点:大企业病该有的全有,管理僵化,沟通成本高,各部门互相扯皮,领导一言堂。如果对薪资要求不算太高的,这里是一个可以锻炼几年的平台。
吉利大江东基地,创立于1989年,位于在浙江省杭州大江东产业集聚区丰悦路路北,主要生产吉利的星瑞和星越车型,同时吉利大江东基地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660余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2300余人,各种熟练技术工人9000余人,共计有11960名员工。
“吉利有了几何和
极氪
,为什么还要推一个银河?”
“确实有点看不懂
吉利银河
的操作,说是新系列,但总有点新品牌的味道”
“原本以为中高级轿车应该很惊艳,没想到还是概念车,
银河L7
有点出乎意料”
“看了看微博的评论,感觉很忧伤”
……
上周,吉利在杭州发布了旗下的中高端新能源系列吉利银河,引来了行业和外界关于此的大讨论,褒贬不一,舆论声音很多也很杂。正面的好评不用说,但正如文章开头列举的那些言论,实际上有相当一部分声音对吉利银河的到来并不理解。
作为一位长期深入研究和观察吉利的人,笔者自认为对吉利有那么点了解。所以本文想从个人对吉利的理解,从几次与吉利高层的沟通,从外界对吉利银河的舆论,谈谈吉利银河的出现和其背后的真正逻辑。
吉利银河是不是品牌?意义何在?
正如外界疑虑的那样,吉利那么多品牌了,为什么还要推一个吉利银河,还如此大搞战略发布会?虽然嘴上说着不是新品牌,但身体好像却做了一个新品牌该有的动作:换了全新的设计语言,发布了全新的品牌logo,还有全新的销售模式。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吉利银河确实仅是吉利品牌下的一个新能源系列,从来没有称之为一个全新的品牌,有点类似
比亚迪
的海洋系列或者王朝系列。毕竟logo也仅仅是吉利六块腹肌logo的变形版,而车尾也挂的GEELY的logo,运营团队还是
吉利汽车
品牌的团队。
已经在多品牌战略上吃过亏,且已经回归一个吉利的吉利不会贸然把吉利品牌再拆分开来。吉利高层也说了,之所以是系列而不是品牌,也是希望保持专注,聚焦一个吉利,把母品牌做大做强,实现价值向上。
至于外界认为吉利品牌太多,主要原因也是因为近些年来通过诸多收购和整合,形成了不同的企业主体。当然这个“多”也仅仅是吉利控股旗下的品牌,与吉利汽车或者吉利品牌并没有太多直接的关联。
从吉利汽车销量构成来看,有吉利(含几何系列)、睿蓝(换电新能源)、
领克
(中国新高端品牌)、极氪(高端智能纯电品牌)四大品牌,每个品牌都有独立的公司、团队,且面对不一样的细分市场和人群。
吉利品牌、吉利几何、吉利银河属于一个吉利品牌体系,银河属于吉利品牌旗下、定位为售价15-30万元的新能源中高端系列,分为大里程PHEV的L系列和智能纯电的E系列,到2025年前将推出7款产品。
几何则是吉利品牌旗下面向
大众
化的、主打15万以下的纯电系列,包括未来入门级细分市场全面从燃油转向新能源,几何系列将担当过去吉利
远景
系列的职责,毕竟在10万元以下的细分市场,做好了可是有三、五十万的销量,对品牌销量也有非常大的支撑。
吉利品牌旗下如中国星、
帝豪
、博系列、缤系列等燃油车则被划分为吉星系列,巩固传统的燃油车市场,在新能源份额过半之前,燃油车对企业的支撑作用不可忽视。未来这个系列旗下就没有全新产品和系列新增了,只需要根据消费需求,对产品进行迭代升级即可。
吉利品牌内部执行层面的人士表示,这样的划分和调整,对内部来说架构更加清晰了,无论是团队和营销层面,其实更有利于工作的开展,因为每个团队都能够找到自己工作的重心。另外外界对吉利的认知也应该有了更清晰的脉络,避免像传统国际大厂那样,固守过去的品牌形象和认知,在新能源赛道的转型上迟迟难见成效。
而关于吉利银河的意义,想必也是时代趋势下的产物。吉利其实在新能源上的动作进展得很早,无论是2015年的蓝色吉利行动,还是2019年的几何,包括2021年初蓝色吉利行动一分为二之后诞生的极氪,都是吉利在新能源赛道上的摸爬滚打。
如果说几何是新能源的探索,极氪是新能源正确道路的验证,那么吉利银河应该可以算得上吉利新能源进入快速发展的第二阶段——建立在转型推动、产业进化和市场需求的大环境和基础之上,既有之前的经验和教训,也有技术和时代的因素驱动,确立一个全新的序列不一定是坏事儿。
所以吉利银河到来的目的,也是在当下发展快速的新能源市场,让吉利新能源产品进一步标签化,从形象、产品、渠道服务都能给大家耳目一新的形象,“讲到吉利银河,就是高价值新能源,不是传统的燃油车。”
首车银河L7有没有技术?值不值?
银河发布之前,调子起得很高,比如流线型非常好看的中高级轿车银河之光,比如营销海报中“
仰望
银河”对比亚迪仰望的暗指,以及银河发布前夕不断输出“捅破天”技术的到来,拉高了大家对吉利银河的期待。
但首款车型作为一款A级插电混动SUV,价格下探到20万元级甚至以下,确实一下降低了大家对中高端的期待。特别是诸多网友揪着银河L7神似
博越L
的点不放,认为银河L7还是有油车的影子,不应该与13万元的博越L存在关联,吉利银河系列旗下首款车型不应该如此草率。
实际上可以承认,银河L7确实与博越L共用了一部分模具和零部件,甚至按照规划银河L7可能就是博越L的Hi·P版本,只不过在全新的产品序列下,它有了新的名字和任务。但是银河L7在产品力上,确实不能与博越L相提并论,换壳的说法也并不正确,更不用说一些“黑子”狂喷油改电,那确实是一派胡言。
银河L7有其独特的设计语言和归属,而且有更加新势力化的内饰和配置,这是区别吉利过去燃油车产品的关键。再加上e-CMA架构,本来就是油电共生的架构,站在吉利的角度用更多通用化的模具和配件,降低研发制造成本,进而将更多的配置和功能给到消费者,这其实也是汽车产业发展史上的常规操作。
所以并不能因为某些地方存在相似之处就否定一款车型,对于一款产品是不是值得,还得看产品力的具体体现,还得看产品的价格和价值比,还得看产品带给用户是否有更好的体验。
实际上,借银河L7,吉利又更新了一系列新能源技术。比如全新一代雷神电混8848,比如神盾电池,以及银河N OS系统,涉及目前用户最关心的动力系统部分、动力电池和智能座舱部分。还有一部分属于舒适体验的,比如副驾女王座椅、副驾16.2寸中控娱乐大屏等。
虽然8848总有一股土豪的味道,但全新一代雷神的升级可以说是有目共睹的。外界最不看好1.5T三缸机已经切换成了1.5T四缸,创下了44.26%的量产巅峰热效率,这是来自消费者的声音,不喜欢就改,吉利在纠错方面确实没话说,这也是堵住嘴的最好方式。
与发动机匹配的3 DHT Pro也迎来了新的变化,实现了全球首个P1+P2双电机超频驱动的智能电驱,两驱综合功率达到287kW,达到性能与节油的平衡,再加上自研且具备预测性的能量管理系统,节能率最高可提升15%,在性能保持的同时,还可以实现仅5.23L的百公里亏电油耗,CLTC综合续航里程1370公里。
神盾电池则看上去有点东西,比如不起火不爆炸,可提升20%电池寿命的自研BMS,全场景的极限安全,“母婴级”人体电池辐射安全,智能云端大数据监护等八重防护系统,在电池安全这一块,神盾名副其实。
另外是银河N OS系统,在吸收魅族科技智能团队之后,银河在车机端可以说迎来了全新的变化。全新的UI风格和优美丝滑的银河微动效,车体体验应该可以达到华为车机的水准,同时分布式操作系统,未来对车、手机、智能穿戴、智能家居的互联体验,应该会有质的飞跃。吉利高层在采访时也提到了,这一次车机系统应该会是目前比最好用的车机还好用的存在,能够把外界对吉利车机的槽点变成亮点。
再加上智能驾驶领域,基于吉利卫星的“天地一体”版银河智驾方案,在90km/h高速巡航时,面对静止目标可及时刹停,远高于目前行业领先的60km/h的时速。而吉利自研的厘米级卫星高精度定位模组,也将在未来实现精准定位永不失联。
所以从产品力层面,银河L7定位在A级SUV市场,主力竞争比亚迪
宋PLUS
,主打的价格可能在15万-22万元就非常值了,至少从产品层面来看,银河L7比比亚迪宋要强不少。特别是油耗和性能,别看比亚迪宋表显只有3-4个多油,但根据小熊油耗车主实测数据综合来看,宋的油耗基本上也要6-7个油左右,满油满电CLTC综合续航里程,还是银河L7略胜一筹。
对了,此次发布会银河L7只开启了预定,并没有公布价格,这一点确实有点出乎意料。当然,不公布价格也有吉利的考量,那就是如今价格战进行得如火如荼,目前市场层面和未来一个月政策层面的动作并不明朗,定低了对银河品牌的印象和吉利的利润存在影响,定高了又不利于市场竞争。所以先用盲订收集一波用户订单,再根据盲订用户的数量和彼时市场价格竞争趋势去最终决定。
外界认为银河槽点多,那前景几何?
实际上,银河从酝酿品牌开始,就有点网红的潜质。找车网
其一,吉利本来就是自主品牌龙头企业,它的大动作势必会引起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其二,吉利新能源布局多年,也应该有所成效和期待了。其三是银河之光原型车,确实非常惊艳,造型普遍好评,这也是中国设计师对中国汽车设计的一次自信的展现。
除了上述文章提到的一些槽点,以及外界对银河的期望值和实际呈现的效果值存在差距,是槽点来源的根本。
而从根本上来讲,吉利银河的酝酿时间并不充分。从年初预热到2月底推出品牌系列和产品,吉利银河的出现实际上是非常迫切的,迫切到让外界认为有些仓促。这也是为什么银河L7作为银河首款产品推出来之后,外界有点失落的重要原因。
但槽点归槽点,银河L7如果最终确定一个很给力的价格,那自然不是问题。吉利一直在讲高价值,最近两年停掉了低端的产品,损失的销量,但是品牌价值确实在中国星等系列产品上得到了强大的提升。对于银河系列未来的前景,个人是看好的。
首先从名称和定位,银河新系列并无什么大问题,强化新能源标签,而不开设一个全新的品牌,银河以系列的形式出现在吉利品牌旗下,是明智的。
正如
长安
、
长城
包括
奔驰
和大众、
丰田
一样,OX、EQ、BZ、ID.等,都是在母品牌下的新系列。事实证明,这条道路已经成为一个共识——既保留原有品牌的资产,同时又在新汽车时代展现一个全新的形象,变则通。
其次是吉利技术带来的期待,上文已经提到了银河L7的相关技术,特别是在插混领域,雷神的技术实力表现也绝对是领先的,解决了很多混动车“节能并不性能”的痛点。再加上e-CMA架构的实力,包括电池安全方面的保证,L系列应该可以伴随PHEV市场的大趋势,迎来一个更好的前景。
再次就是E系列轿车了,至少将于今年四季度上市的原型车“银河之光”的量产车投向市场,应该是可以振荡起阵阵涟漪的。
而这款车或者说这个系列的背后,是吉利控股智能纯电浩瀚架构的支撑——这个已经诞生过极氪、
smart
品牌的纯电架构,结果已经证明了硬件层、软件层、系统层三位一体的领先实力。E系列轿车将汇集吉利所有新能源的技术和沉淀,成为吉利迈向新能源赛道的集大成者。
值得一提的是,吉利银河和银河之光原型车上,用设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演绎,将国人的文化自信再一次巧妙展现。
再加上如今新能源市场蓬勃发展,吉利已经尝到了过去在新能源赛道上几何的贸然和三缸机不尊重市场反馈的教训,这一次通过全面的修正,定当全力以赴,实现全新的开始。
个人始终相信,吉利银河刚开始不被一部分人理解,甚至被误会也很正常,领克和极氪诞生之初亦是如此。而从目前描绘出来的银河蓝图来看,市场竞争深水区之后,总会出现新的裂痕和机会,新能源赛道拼刺刀才真正开始,激烈的战场才更能找到英雄所在。
对于吉利银河的未来,不必急于否定,还须走着瞧。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汽车公社,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2023-09-13 19:16:16
2023-08-25 14:09:50
2023-11-20 16:34:52
2023-09-28 07:29:29
2023-08-19 12:48:04
2023-08-27 10:5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