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22 14:24:17 | 找车网
市值第一的火星车企特斯拉在中国的第二个超级工厂将落户重庆?
特斯拉高层密集到访重庆
7月12日,特斯拉在中国的主要高层组团到访重庆,包括特斯拉大中华区总裁朱晓彤、特斯拉中国区总经理王昊、特斯拉对外事务副总裁陶琳等。次日(7月13日),也就是昨天,重庆市委常委,两江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段成刚为代表的相关部门负责人与陶琳一行人进行了一次会谈,双方就加快推进项目合作深入交流并达成广泛共识。
“加快推进项目合作”的表述,让业界浮想联翩:是什么项目需要加快推进合作?难道是特斯拉要在重庆建厂?
特斯拉落户重庆建厂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车壹圈》为大家简单分析一下,各位圈友自行判断。
特斯拉落户重庆可能性究竟多大?
首先大家可以了解一下特斯拉的全球布局。目前特斯拉仅在美国本土、德国以及中国上海设有工厂,但是已经算是完整地布局了亚欧美三大板块。其中美国不止一座工厂,这是由市场决定的。而中国毫无疑问将成为特斯拉未来最大的市场,上海的超级工厂虽然有每年50万辆的产能,但是看看国产Model 3供不应求的情况,再联想到日后Model Y等车型国产化,一座工厂在中国肯定是不够的。
上海在中国属于东部地区,那么如果要再建厂,西部无疑是最佳,并且是西南地区。整个西部地区,能够承担特斯拉这种量级工厂的城市,重庆无一例外是首选。当然,地处西三角的成都或西安,也不是没有可能。
而重庆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并且主要的支柱产业就是汽车,实打实的汽车大城。目前已在重庆设有工厂的就有长安、长城、福特、现代等汽车品牌。而重庆的汽车工业也正面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新能源汽车将是未来重庆汽车产业的重点。新能源汽车品牌,通过重庆本土车企东风小康的努力,孵化出了金康塞力斯。理想汽车,也通过借壳力帆,在重庆设立了公司。近日,又传出吉利将落户高端新能源车基地到重庆的消息。也就是说,新能源汽车将是重庆地方政府未来打造汽车产业的一大重点。筑巢引凤,在中国有第二工厂布局需求的特斯拉落户重庆,或许是一个顺理成章之事。
特斯拉在重庆这样的汽车城建设工厂,地方政府给到的支持力度肯定也会是最大的。所以无论是汽车产业基础,还是地方政府支持力度等,重庆都将对特斯拉产生极强的吸引力。
特斯拉有那么一点点动心
据《车壹圈》了解,早在2018年2月,特斯拉香港汽车有限公司就在重庆两江新区注册设立了特斯拉重庆销售总部。该总部承担了特斯拉品牌汽车、充电桩、充电器及零配件销售结算,维修保养等业务。仅从这样的情况来看,如果你要说特斯拉没看上重庆,可能真还不会有人相信。
投资已有开始、高层密集造访、与地方政府加强沟通与会谈……在经过《车壹圈》的一番梳理后,各位认为特斯拉在中国的第二个工厂落户重庆的概率究竟有多大呢?
《车壹圈》认为,概率真的很大。因为,重庆有很好的巢,特斯拉是很好的凤。但最终能否敲定,恐怕还得看天时地利人和等各种情况了。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经历了10个月的筹备后,特斯拉在中国的生产设施开始为其创造商业价值。
这家美国电动车制造商周一(12月30日)在其上海超级工厂向15名员工车主交付了首批国产Model 3中型轿车。后者预计将自2020年1月底起实现针对当地用户的大规模交付。
作为全球最具话题性的电动车制造商,特斯拉在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国部署产能一事长期受到业界关注。其中频度最高的一项观察是,特斯拉的到来是否会在当地不断涌现的新兴电动车制造商之间产生“黑船来航”效应?
公开数据显示,在政府补贴、优先路权及环保法规等因素的推动下,中国自2015年起超越美国,跃居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而在当前补贴退坡的背景下,这一地位似乎仍未遭到撼动。
中汽协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在2019年前三季度实现新车销售87.2万辆,同比增长20.8%。
摩根大通预测称,中国将在未来数年内轻松维持其全球最大电动汽车制造商的主导地位。到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复合年均增长率将达到46%,产量达到250万辆;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将进一步增长至460万辆。到2020年和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占汽车总产量份额将从2017年的2.3%分别升至7.2%和12%,其电动汽车销量占全球销量的比重则将分别高达59%和55%。
近年来,庞大的市场体量及富有潜力的商业前景正吸引越来越多的新玩家进入中国电动车市场。在当地,后者被称为“造车新势力”,以区分其有别于传统汽车制造商的身份。
在当前中国造车新势力的头部企业中,威马、蔚来等两家公司的总部设立于上海,与特斯拉势成德比。今年前11月,蔚来汽车和威马汽车凭借17395辆和15355辆的累计交付数分列中国新兴电动车制造商排行榜的第一及第二位。其中,威马EX5是造车新势力中交付量最高的单一车型。
LMC Automotive咨询公司数据则显示,截至今年第三季度,特斯拉电动汽车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为10542辆——尽管同比增长幅度超过2倍,但在销售绝对值方面仍逊色于其中国竞争对手。
不过,考虑到特斯拉的上述在华销量是在主力车型Model 3未实现国产的前提下所完成,业内人士依然对其上海超级工厂投产后对本地竞争对手可能造成的冲击产生了担忧。
彭博社18日援引内部人士消息称,特斯拉正考虑自明年二季度起下调中国国产Model 3车型的价格,下调幅度有望达到20%。这或将令Model 3在当地市场上的入门价格下探到30万元以下(按汇率粗略估算约为28.5万元)。可供对比的是,蔚来旗下最便宜的车型——ES6的起售价为35.8万元,而中国新造车头部企业中的另一家——小鹏汽车上个月所公布的预售价格,其旗下最新的P7轿车将自27万元起售。
基于类似的判断,日经新闻此前曾援引摩根士丹利报告称,特斯拉2020年全年在华销量预计将接近20万台,并乐观预测这一数字将在2024年前后提升至巅峰的25.4万台。
然而作为即将与特斯拉短兵相接的同城竞争对手,威马汽车或许并未如外界预料的那样心存忧虑。
“特斯拉无疑是电动汽车领域的‘网红’。特斯拉国产是好事,可以引起更多人对电动汽车的关注,对于新势力品牌来讲也是一个机遇,可以和特斯拉在中国市场进行同台竞争,促进我们更快更好地发展。”威马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沈晖日前在该公司上海总部接受采访时表示。
他认为,在非零和博弈的业态下,业界无需对特斯拉实现国产一事产生过多焦虑。
“有人会买特斯拉的电动汽车,也有人会买中国品牌的电动汽车,从而整体拉动中国电动汽车的消费。更能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智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沈晖补充道。
更亲民的产品售价,或者说与特斯拉的错位竞争构成了这位“中国智能电动汽车普及者”最显而易见的信心来源。
威马汽车官网信息显示,该制造商旗下价格稍高的中型SUV——EX6 Plus自28.99万元(补贴后23.99万元)起售,而另一款紧凑型SUV EX5的起售价则低至18.48万元(补贴后13.98万元),其中最新推出的EX5 520版本起售价为21.98万元(补贴后16.98万元)。根据NEDC标准,EX6 Plus及EX5 520版本的最大综合工况续航里程均达到了500公里以上,而特斯拉官网对国产入门版Model 3续航里程所给出的描述则是“445公里(国标工况法)”。
而在这场德比较量中,较容易被消费者忽视的一点是,威马汽车作为特斯拉在中国最重要的竞争对手之一,拥有与之类似的制造理念。对于自建工厂的坚持或可被视作一个例证。
早在威马汽车创立的第二年,这家新兴电动车制造商便投资67亿元,在温州瓯江口建起工业4.0标准的智能化工厂,后者总用地面积达648422.83平方米。基于智能制造理念,该工厂可实现C2M客制化生产方式,满足多元化的用户需求,同时借助威马云服务系统,实现最快6周交付和定制车型最快3周交付。
“汽车是世界上制造标准和要求最复杂的智能硬件,这一点我们都有共同的认知。”沈晖解释道,“这也是威马坚持一定要自建工厂的原因,基础到电池包也要自己做,而不搞代工,牢牢把产品品质和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
特斯拉在上海建立其海外首座整车制造工厂的意图也大致相似,后者将借助在组织内部进行的管理,确保其全球一致的产品品质,并通过本地化供应链降低生产成本。
与威马方面相较,特斯拉在华的另外两大竞争对手则略显逊色。今年3月,蔚来汽车叫停了在上海嘉定的自建工厂项目,直至两个月后才与亦庄国投签署协议,后者表示“将协助“蔚来中国”建设或引进第三方共同建设蔚来中国先进制造基地”。目前,该企业的产品仍由江淮汽车代工生产。
小鹏汽车虽然早在2017年便宣布将在广东肇庆自建工厂,但按其最初规划,该工厂一期项目最快也要在2019年底方能竣工。除此之外,该制造商尚未解决汽车生产资质问题。对该企业来说,生产筹备和资质获取都均需时日。因此,由海马汽车代工依然是小鹏汽车当前参与市场竞争的唯一途径。
尽管在制造理念方面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但威马汽车在与特斯拉的近距离接触中看到了可资利用的自身优势。
“特斯拉上海工厂相对建设周期较短,它还处于产能爬坡周期,目前供应链还基本在国外。而威马工厂的建设周期相对长一些,进一步解决了供应链国产化的问题。”沈晖总结道。
他认为,一些全球供应商在其他国家开发的技术并不总能适应中国用户的习惯,“比如博格华纳的电机和减速器的集成,国外可以进口现成的,但我们坚持让这些供应商实现国产化,并且成为国产后第一个用户。”
此外,威马汽车的地缘优势也将在与特斯拉现阶段的较量中得到充分发挥。基于对中国市场更深入的认识,该企业在成本控制、反应周期及软件体验方面均较特斯拉更占上风。
以软件体验为例,威马汽车目前已接入由百度、腾讯和小米等中国科技企业的多种智能应用,并在全面构建自己的移动智能空间生态。 “由于应用场景不同,一些国外的软件不一定适用于中国市场。比如大家都知道,中国的路况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特斯拉的自动驾驶做的很领先,但是威马已量产的L2级自动驾驶系统是基于中国的路况开发的,更适用于中国的国情。”沈晖解释道。
可对于特斯拉这样来自海外、最终互为德比的竞争对手,威马汽车仍表现得十分尊重。
“实事求是地看,特斯拉颠覆了汽车制造业的许多传统与常规,在全球范围内对电动汽车的普及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让更多的人了解电动汽车、使用电动汽车。这一点是毋庸质疑的。”沈晖说。
他同时表示,特斯拉在用户心中拥有显著的品牌优势,同时营销工作也相当出色。
除此之外,特斯拉多年来在盈亏线上下浮沉的经历,似乎也让他们的同城对手学到了不少。
“新能源汽车企业要实现盈利,需要一个过程。特斯拉已经做了十几年,还一直在投入阶段,在今年3季度已经实现了盈利,这让新势力都有了信心。”沈晖感慨道,“而威马汽车在精细化运营、平衡投入产出比、成本控制和团队经验方面的优势非常明显,我有信心威马将成为第一家实现盈利的中国新造车企业。”
一个引人注意的现象是,投资者与资本市场似乎也产生了与沈晖相近的认知。在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筹备期间,威马汽车宣布正在寻求新一轮(D轮)融资,希望融资10亿美元,用于技术研发、品牌推广、用户服务及渠道拓展等方向。
“目前进展顺利,资本市场对威马汽车还是比较看好的。”沈晖说。找车网
今年第一季度,威马汽车刚刚完成总额30亿元人民币的C轮融资。在C轮融资之前,威马汽车已经完成了6轮融资,融资金额累计超过200亿元。
同样的利好消息也从特斯拉的另一位同城对手那里传出。蔚来新任首席财务官奉玮周一透露,“来自腾讯的1亿美元可转债注资已经完成,李斌个人的9050万美元的注资也已完成,其余部分正在处理和交易中”。
受此消息影响,蔚来汽车当日股价涨幅扩大至40%,创上市次日来最大单日涨幅。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据最新的10月销量数据显示,广汽新能源整体依然延续快速增长的势头,月销量突破7000辆,持续刷新今年月销最高记录。其中埃安V产能继续爬坡,持续月销超2000辆;埃安S出现供不应求,依旧稳居新能源车中国品牌销量第一。
从最近的新能源车销量榜看,9月份纯电轿车市场除了今年以来长期位居第一的国产特斯拉Model 3,紧随其后的就是广汽新能源旗下的埃安S,1-9月,埃安S累计销量30515辆。埃安S的主力产品售价在15~17万元之间,可见除了高价格的部分极客消费,在普通消费者中,如果自主新能源车企的产品力出色,还是会得到消费者的高度认可的。
而埃安V,今年8、9月份已连续两月销量超2000辆,它是第一次将600km的超长续航带进了20万元以内的价格区间的纯电车型。目前,广汽新能源埃安车系已经形成了埃安S、埃安V和埃安LX的产品矩阵,覆盖了主流价位的纯电动车细分市场。
从新能源整体市场来看,似乎已经热得发烫,9月份同比增长99.6%,环比增长24%,实现12.4万辆销量;其中纯电动车的批发销量是10.2万辆,同比增长105%。
最近关于新能源方向的利好政策也是很多,最重磅的莫过于11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该规划对落实新能源汽车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做出了明确指示,无疑给新能源汽车产业注入了又一“强心剂”。
还有最近备受关注的上海外牌限行升级,从11月1日起上海将进一步扩大外牌的限行范围和限行时间,外牌车辆在内环高架的工作日限行时间,将从原来的8小时(7时至10时,15时至20时)延长为13小时(7时至20时)。
更严的是明年五一长假后第一个工作日起,内环内地面道路高峰期(工作日7时至10时、16时至19时),将禁止外牌车辆通行。这等于外牌车主在上海的出行将举步维艰,也直接促进了新能源进一步走热,“上海滩”的争霸赛也一触即发。
?
根据《2019年上海市综合交通运行年报》,常驻上海的外省市号牌小客车有167.4万辆,限行升级以及沪牌既贵又难拍的现实背景下,这167万多辆的“外牌”将成为新能源车企的潜在消费者。可以说,这些对广汽新能源都是极大的利好消息,销量创新高也是毋庸置疑的。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广汽新能源或将独立的消息也让广汽集团股票走出一波强势连涨,累计涨幅已超40%。可见外界对广汽新能源品牌独立普遍看好,或将加速这家新能源头部企业走向发展新阶段。
业内人士分析,纵观广汽新能源这三年来的业绩表现,此时独立出来,很有可能是在为后续资本市场操作准备。成立三年,广汽新能源销量年复合增长率超300%,创造了国内新能源车企销量最快超过10万辆的记录。
文/郑文
---------------------------------------------------------------------------
【微信搜索“汽车公社”、“一句话点评”关注微信公众号,或登录《每日汽车》新闻网了解更多行业资讯。】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2023-09-13 19:16:16
2023-08-25 14:09:50
2023-11-20 16:34:52
2023-09-28 07:29:29
2023-08-19 12:48:04
2023-08-27 10:5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