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评测 > 正文

你一定要知道的新能源汽车知识 更自由的轮上空间,是新能源汽车的最终答案

2024-01-20 22:54:02 | 找车网

今天找车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你一定要知道的新能源汽车知识 更自由的轮上空间,是新能源汽车的最终答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一览:

你一定要知道的新能源汽车知识 更自由的轮上空间,是新能源汽车的最终答案

你一定要知道的新能源汽车知识

你一定要知道的新能源汽车知识—银河L7给你答案

吉利汽车近期推出的全新吉利银河L7成为了备受瞩目的焦点,吸引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吉利银河L7作为吉利全新推出的新能源中高端系列产品之一,以其卓越的性能和领先的智能科技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上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吉利银河L7采用原生智能架构打造,注重“安全、智能、电能”三大核心优势。该系列包含了“银河智能电混L系列”和“银河智能纯电E系列”,并配备了全新的造型设计和车标LOGO。其卓越的产品实力使得吉利银河L7在市场上受到了极高的欢迎,盲订量已超过1万台,得到了用户的一致认可。

吉利银河L7备受关注的原因有三个方面。首先是价格上的优势,当前新能源市场上满足家庭智能需求的产品普遍价格超过30万元,而吉利银河L7作为一款家庭用户的首选智能电混SUV,以更普惠的价格将这一需求得到了满足。其次,吉利银河L7在功能方面表现出色,作为“新一代电混SUV引领者”,它在驾控、智能、安全和节能方面都具备出色的性能,为用户提供了全面的体验。最后,吉利银河L7满足了家庭智能出行的最优解,凭借吉利独有的“新能源智能架构+新一代雷神电混技术+全新银河NOS+神盾电池安全系统”等全球领先技术,实现了在能源利用、智能融合、安全性能和审美表达等四个领域的完美平衡,用户不再需要在各方面做出妥协。

作为吉利银河智能电混系列的首款车型,吉利银河L7在五大核心领域展现了强大的竞争力。首先是电感造型,吉利银河L7采用同级唯一的封闭式前脸设计,配备全球首次量产纳米级炫彩白车漆和动感双色车身,展现出独特的电感造型。其次是劲省电混性能,在同级别中,吉利银河L7以惊人的6.9秒百公里加速度和同级最低的5.23升/100公里亏电油耗(WLTC测试标准)赢得了广泛认可。其综合续航里程更达到了1370公里(CLTC测试标准),使得它成为市场上续航能力强劲的一款电混SUV。

吉利银河L7的智爱座舱也是其独特之处,同级唯一配备超大四屏联动座舱,搭载行业首发的银河NOS系统,提供畅爽的使用体验。此外,它还搭载了量产旗舰级座舱芯片8155和全域FOTA移动智能终端,实现了全场景可见即可说的交互体验。

在舒适性方面,吉利银河L7给予了副驾乘客宠爱般的体验。拥有同级最大腿部空间的630mm,配备了同级唯一的16.2英寸巨幕副驾屏和超大顶置气囊。此外,吉利银河L7还提供了座椅理疗、按摩功能以及加热、通风和电动腿托等四大宠爱舒享配置,为乘客带来极致的舒适体验。

最后,吉利银河L7采用了e-CMA智能电混架构,并首次引入了行业首发的神盾电池安全系统。这些创新技术的运用使得吉利银河L7在安全性能方面达到了全球领先水平。

总之,吉利银河L7作为吉利银河智能电混系列的旗舰车型,以其全面超越同级别产品的电感造型、劲省电混性能、智爱座舱、宠爱副驾和神盾电池等五大核心领域的突出表现,刷新了高价值标准,引领了智能电混SUV潮流。它的发布满足了中国主流家庭对A级智能SUV的所有期望,用户不再需要在功能、舒适性和安全性能方面做出妥协。

你一定要知道的新能源汽车知识 更自由的轮上空间,是新能源汽车的最终答案

更自由的轮上空间,是新能源汽车的最终答案

人类对于未知空间的探索,一直没有止境。

上有『天宫』空间站,下有『蛟龙』潜水艇,以探索空间,来填补人类的想象。

未知空间,总让人们充满探索欲,殊不知,在已知的空间上,也依然可以有更多探索可能。

以空间为核心的汽车出行,其实就可以充满更多人类想象。

LEVC

在英国正式发布了首个基于『XSPACE』空间导向型纯电架构「SOA」架构(即「Space Oriented Architecture」),以前瞻性的空间技术,实现了在座舱空间之外叠加可创变的自由空间,创造极致的场景体验。

总之,在『XSPACE』的技术理念下,重构空间与出行的关系迎来了一场颠覆,一场面向现在所有新能源汽车的空间终局挑战也随之而来。

可以大胆猜想下,未来XSPACE轮上空间,会不会像现在装修房子一样,以用户为中心,定制轮上空间方案,能兼容客厅、卧室、办公室、娱乐室等需求终极空间。

为有限的空间创变『X空间』

就我看来,「SOA」架构最大突破首先是在空间的突破上,比如在解决目前纯电汽车平台,因前后桥电驱总成造成的车内凸起,最终挤占车内空间的问题。

「SOA」架构则巧妙地利用了ODP平铺中置技术,将ODP纵置变为横置,平铺于电池包与地板之间。整车空间利用率达到75%以上,超越行业平均水平8%(行业平均67%)。

并将位于前舱中的低压蓄电池中置,转向机前置,从而实现了前舱地板与座舱同平。

而座舱部分,通过优化车身纵梁走向以及后悬架的高效扁平化设计,实现了纯电架构下舱内地板完全平整,实现了最优的离地间隙,可布置前后贯通长达1.9m的一体式无极滑轨,使舱内空间高度连贯。

最有意思的是后舱,基于前舱和座舱的优化,使得后舱没有电池包和电机占用空间的烦恼,故此拥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于是『可让出空间的第四排座椅』被设计了出来。这个座椅模块在不需要使用时,可以被隐藏在163L空间里中,折叠后仍然能保持与前两舱的地面纯平。

前车最小化、座舱扁平化,后舱下沉式设计,使得「SOA」架构拥有了完整的纯平的空间。这就好像在房屋装修过程中的地面找平,唯有纯平的地面,才能为后续的豪华内装打下基础。

而在『地面找平』的过程中,

LEVC还在后舱中找到了『X空间』

,让以往在百万级车型上都不能见到的第四排座椅成为了『让空间』的模块,从此与后备箱的关系不再是『有你没我,有我没你』,兼顾多种设计要求的人机便利性,实现场景自定义,满足用户的多场景使用需求。

为空间安全强化『承重墙』

「SOA」架构的大平层只是其空间探索的第一步,作为拥有百年出行DNA的LEVC,在安全性上的空间探索更进一步。

其采用一体式高强度铝型材下车身门槛梁,九宫格蜂窝体防撞隔离舱设计,高效吸能,并围绕侧向15个碰撞点位进行侧柱碰仿真测试,门槛碰撞入侵量小于130mm,远低于传统车辆的300mm,可承受70t压力。

此外,在应对碰撞方面,「SOA」架构的前舱采用了350mm的超长吸能盒和Z字形双重压溃吸能,实现了多重吸能、精准卸力传导。而前副车架碰撞时脱落下潜,车身和电池包的四重吸能卸力传导等设计,使其满足E-NCAP及C-NCAP正面碰撞双五星安全标准。

而「SOA」架构的扭转刚度可达41000N*m/deg,较行业水平提升1倍以上,超越

奥迪Q7

(32700 N*m/deg),超过

劳斯莱斯

级(40000N*m/deg)。

显然「SOA」架构通过多维度安全性设计,再次强化了车身架构这堵『承重墙』,该架构下的首款车型不仅满足E-NCAP和C-NCAP双五星标准,同时在乘员保护、行人保护、儿童保护和驾驶辅助各项得分均超越五星要求。

为空间舒适稳定『带宽』

以强化的车身架构为基础,「SOA」架构所能支持的车型带宽一下就增多了,从官方消息来看,「SOA」架构将支持轴距从3000mm至3800mm的产品线,而对于长轴距的车型而言则容易出现转向半径过大以及底盘笨重的问题。

故此,「SOA」架构的前悬采用了以往宣称只在宝马上才拥有的独门技术——「双球销悬架」。其实质是将「麦弗逊悬架」的「L型调节臂」调整成两根连杆,在结构上使得悬架与羊角就有两个连接点。而这种上下分体的摆臂结构,能更好地处理横向运动和纵向运动,具备更小的干扰力臂和更多的前轮侧偏角度,减少紧急转向甩尾趋势,在驾驶受到极限工况冲击时,可保持车身的稳定姿态,提升车身动态稳定性及可靠性。

而在转向机构的细节标定上,「SOA」架构将「阿克曼转向几何」设置在了42.3%(普通麦弗逊家用车一般会标定在60%~80%),带来更小的转向半径和更灵活的操控。LEVC的工程师向我们透露:

『基于「SOA」研发的中大型车辆依旧具备比肩宝马i7的操控转向能力』

此外,此前提到扭转刚度可达41000N*m/deg的架构本身,能够让基于「SOA」架构的车辆在NVH方面达到顶级豪华车水平。从官方资料来看:

『以 60km/h 的速度行驶在复杂路面时,噪音可以控制在69分贝』。

为空间智能增加『频段』

说实话我第一眼看到LEVC的新架构叫「SOA」时,还以为是在聊「面向服务架构」(即「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不过当我逐步了解了LEVC的「SOA」后

发现

,该架构的同样拥有「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的特性——智能前置。

「SOA」架构为未来移动空间专属打造的由芯片到云端的智能系统被称为「L.OS」,从官方给出的信息来看,我将其总结为3个要点:

智驾硬件超前预埋:

L.OS的「E/E架构」(即「电子电气架构」),可灵活匹配不同的感知硬件及控制算力,可支持L2至L4多种自动驾驶技术方案。超算平台算力可达1000+tops,配合超级闭环数据训练湖,可支持全场景,全天候,全冗余的自动驾驶方案实现;

智舱软件定义体验:

「L.OS」匹配了由亿咖通提供的双7nm智能座舱芯片——E04组成的安托拉「1000 Pro平台」座舱域控方案。其中E04芯片通过多核异构计算引擎和无需虚拟化的高效硬件架构,可提供 100K DMIPS 的算力和 900G FLOPS的图形渲染能力,集成了高性能可编程NPU以及多个加速引擎,支持6400MHz和最大16GB的LPDDR5内存。「1000 Pro平台」而通过亿咖通定制的高速互联总线(即「SE-Link」),可在超高速传输速率下充分协作E04芯片,进一步增强场景化、显示输出、舱内外感知、APP 应用的用户体验;

V2X技术深度赋能:

「L.OS」智能网联平台部署满足全球标准,实现车云一体化数据驱动,聚焦于全球目标市场,针对目标市场的需求特点提供针对性服务。此外,「L.OS」同样满足CSMS网络安全法规,GDPR个人隐私保护条令和ISO26262功能安全法规等全球网络安全法规。

可以看出,「SOA」架构在智能化软硬件上的布局上进行了超前的深度预埋和开发,「L.OS」则成为LEVC打通芯片、操作系统、整车控制应用、生态与云端的『全智能频段』操作系统。

双螺旋技术DNA,轮上空间的变革者

「SOA」架构作为首个以轮上空间『XSPACE』为导向的纯电架构,达到了出行大空间、高安全、高性能、绿色纯电以及高智能化的新高度。而深究其技术的基因,我们不难发现其源自两方面:

在架构的空间理念上,LEVC继承了自1908年以来在出行行业的技术和经验的积累。

从「SOA」架构在增加『X空间』、强化汽车『承重墙』等空间突破中,我们都可以看到LEVC基于极致空间理念的传承。

在新能源转型上则得益于中国的全球化的赋能。

据了解,自2013年吉利控股全资收购后,已累计投入超5亿英镑,以全球化体系推动LEVC由出租车制造商向新能源制造商转型,所以我们在「L.OS」智能化体系中能见到不少源自吉利的技术赋能。

简单来说,

『百年出行的空间传承』配合『吉利全球化的技术赋能』最终构成了「SOA」的『双螺旋技术DNA』。

而在先天强大的技术DNA下,基于「SOA」的产品便让人有了更多的期待。从目前官方消息来看,LEVC将陆续推出包括针对出行服务的「Sharing Space」、主打家庭出行的「Leisure Space」、冲击豪华MPV市场的「Business Space」、功能可灵活多变的「Utility Space」以及针对物流场景的「Delivery Space」五大类车型。

在发布会上,CEO南圣良的一句:

『A Sustainable Future,A Better World!让世界充满吉利』

让人感触颇深。对轮上空间这一终极命题的探索之中,不仅有LEVC对轮上空间115年之久的洞察,还有吉利全球尖端的新能源技术赋能。

而此次LEVC基于『XSPACE』理念打造的「SOA」架构,是中国汽车企业先进基础架构首次技术出海,也是以全新的“空间造车”理念参与全球性竞争。面对全球用户越来越丰富的空间需求,以理念和底层逻辑层面的颠覆,才能够在空间挑战里破局。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电动邦,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你一定要知道的新能源汽车知识 更自由的轮上空间,是新能源汽车的最终答案

新能源碰撞不安全?海豹CTB电池车身一体化给出了标准答案

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呈直线形式上涨,以传统燃油技术为主的合资汽车品牌瞬间觉得压力倍增。可即使在今天,询问很多人购买新能源车的初衷,超过半数以上用户的答案和安全可靠无关,之所以买新能源车,只是因为用电更省钱,车载联网功能更好用而已。同时我们

发现

,很多人对新能源车的整车安全问题较为敏感,特别是在新能源车市场份额拔地而起的近几年,面对陌生的技术应用环境,续航与安全焦虑萦绕在新能源车主心头。

一般来说,新能源车会将电池安置在底盘部位,当车辆遇到碰撞或挤压时,可能会发生较大的安全隐患。如果车体侧面和电池包遇到面积很小的刚性柱撞击,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不仅乘员生存空间和电池组安全会面临很大威胁,还可能会造成二次碰撞,最终朝着不可预估的事态方向发展。

新能源碰撞不安全?双面侧柱碰试验正面回应:比亚迪海豹很安全

作为

比亚迪

海豹

的车主,我认为以上焦虑大可不必放在心上,因为一场关于新能源汽车侧面柱碰撞的测试坚定了我对比亚迪新能源车的安全信心。主角不是别人,正是比亚迪海豹,而其背后的“功臣”便是CTB技术。近日,在中汽中心广州检验中心,国内汽车安全类测试栏目TOP Safety迎来一个全新碰撞试验项目,为验证CTB技术对新能源车安全性的意义,选择比亚迪海豹进行了一次新能源车双面侧柱碰试验。

试验规定,在一次标准侧柱碰基础上,使用同一台比亚迪海豹进行再次侧柱碰,以验证CTB结构的安全性。对于一般燃油车来说,一次侧柱碰的危险程度不亚于单车侧滑撞击大树、电线杆等物体,因为障碍物刚度较大,且碰撞接触面较小,常规车身设计侧面碰撞的吸能空间小,就很容易造成对乘员的严重伤害。对于身为纯电动车的海豹来说,接连两次侧柱碰试验,难度指数直线上升,对其电池、车身安全来说,这次考验更是难上加难。

具体来看,第一次会先进行主驾侧柱碰,以32km/h的速度进行侧面柱碰,第二次会进行副驾驶后排侧柱碰,同样是以32km/h的速度进行试验。值得一提的是,之所以选取32km/h为测试速度,是因为欧洲、美国、中国、日本等汽车制造业发达国家均采用统一侧面柱碰标准,这个时速既能反映出道路上常见的柱碰速度,也能检测出车辆在真实道路情况下是否拥有足够的刚性以及缓冲空间来保护乘客。

测试结果让人感到意外,成绩出奇的好。首先,我们可以看到,经过两次碰撞后,参与测试的比亚迪海豹整车无起火和冒烟,电解液无泄漏。其次,通过镜头捕捉碰撞瞬间的慢放画面来看,车辆的电池管理系统在车身发生碰撞的第一时间启动了高压断电保护机制,高压系统电压在碰撞后的820毫秒内迅速下降至安全电压区间,杜绝了安全隐患的二次发生。

与此同时,碰撞后的比亚迪海豹车体结构依旧完整,没有发生明显的形变,车内座椅没有发生失效。另外,碰撞试验结果显示,海豹车门最大变形量为183mm,相比传统燃油车平均300mm左右的侧碰变形量而言,搭载CTB技术的海豹最大变形量减少120mm左右,整体结构的抗形变能力出色。

关于电池包侧碰后的表现,第一次侧柱碰后电池包边框最大变形量为3.046mm,第二次侧柱碰后电池包边框最大变形量为15.751mm,电池包整体基本没有形变,将其卸下重新安装在另一台海豹车身上,依旧可以正常供电,电量仍有95%。在车内乘员安全方面,海豹表现一样出色,车内乘员保护成绩均取得高分,在如此苛刻的工况下,最大限度保证了每一位车内乘客的人身安全,测试结果有力“回击”了对于新能源整车安全和电池安全的质疑声。

通过双面侧柱碰试验结果,我们看到了比亚迪海豹搭载的CTB技术魅力,它的安全实力超过了我们对新能源车固有的认知。说到“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在购买海豹之前,我已对这项技术做足了功课。其英文简写名称取自“Cell To Body”,顾名思义,就是将电池和车身集成在一起的技术方案,主要用于改进电池包的体积利用率,搭配比亚迪自研刀片电池,减少了模组设计,继而提升了整个电池包的能量密度,是当前行业领先的纯电动车技术方案。

而说到比亚迪海豹这款车,其本身除了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以外,还拥有比亚迪e平台3.0、磷酸铁锂刀片电池,以及iTAC智能扭矩控制技术,在前双叉臂式后五连杆式四轮独悬结构的加持下,操控性区别于主流电动车,充满驾趣的同时,舒适性优于同级。

优等生的标准答案

比亚迪的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可以看做是

现代

新能源车的标准安全答案,它拥有全方位的安全设计,以及更合理的布局方案,在双面侧柱碰试验成绩的见证下,安全性能远超传统燃油车。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其背后的研发实力和技术理念,多年以来,比亚迪一直践行低碳环保发展观,以人为本的产品设计理念在海豹这款明星产品身上发扬光大,指导价18.98-28.98万元,纯电续航达到700公里,是高品质出行的不二之选。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小汽车解忧铺,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找车网

以上就是找车网整理的你一定要知道的新能源汽车知识 更自由的轮上空间,是新能源汽车的最终答案相关内容,想要了解更多信息,敬请查阅找车网。
与“你一定要知道的新能源汽车知识 更自由的轮上空间,是新能源汽车的最终答案”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