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19 21:10:58 | 找车网
新能源汽车基本知识普及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但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新能源汽车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EV(HybridElectricalVehicle)
纯电动汽车(BEV)BatteryElectricalVehicle)
燃料电池汽车(FCEV)FuelCellElectricVehicleFCV)
氢发动机汽车(HICEV)
其他新能源汽车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EV(HybridElectricalVehicle)是指至少可以从下述两类车载储存的能量中获得动力的汽车:一可消耗的燃料;二可再充电能/能量储存装置。通过调整发动机工作点来减少排放并改善燃油消耗。
我们常见的有PHEV(Plug-inHybridElctricalVehicle)插电式混合动力,例如上汽大众刚刚上市的TiguanLPHEV,该车配备两套动力系统,传统的汽油内燃机系统加上动力电池的电机系统。
混合动力汽车有着低油耗、低排放,可加注汽油续航里程高的优点成为我们目前最常见的新能源汽车之一,但是由于两套动力系统造成系统结构相对复杂,成本也相对燃油汽车更高。
纯电动汽车
纯电动汽车(BEV)BatteryElectricalVehicle,是指车辆能量完全由动力电池提供,并通过电机来驱动车辆的运行。
纯电动汽车也是目前最常见的新能源汽车之一,例如特斯拉。
纯电动汽车技术相对简单成熟,可使用家庭电网进行充电,能量效率高,运行过程中无空气污染并且没有噪声,但缺点在于充电时间长、续航里程相对燃油汽车较低、电池成本较高。
燃料电池汽车
燃料电池汽车(FCEV)FuelCellElectricVehicleFCV,车辆贮存的燃气(通常为氢气)与空气中的氧气在燃料电池堆内进行电化学反应将化学能转换为电能,再驱动电机使车辆运行。
燃料电池汽车实质上是纯电动汽车的一种,他有着纯电动车的优点,但是相对于BEV它可以在五分钟内给灌满燃料,而不是等上几小时来充满电。
但缺点是由于燃料电池技术不成熟,其成本及维护费用比纯电动汽车高,且目前缺乏加氢的基础设施。因此,只有少数燃料电池汽车进行了量产上市,例如丰田的Mirai。
氢发动机汽车
氢发动机汽车(HICEV),以内燃机燃烧氢气产生动力的汽车。
使用氢气为燃料最大的好处就是它燃烧后产生的为水蒸气,有效减少了其他燃油汽车造成的空气污染问题。
一般以内燃机为基础改良而成,要实现并不困难,困难之处在于如何降低制氢成本,以及安全的解决氢气供应、储存。
其他新能源汽车
其他新能源汽车,例如:超级电容汽车、空气动力汽车、飞轮储能汽车、液压混合动力汽车。
这些汽车都还未广泛市场化,目前处于研究推广阶段。
几种新能源汽车类型与技术区别:
此前,国产特斯拉Modle 3的售价一出来,其大幅度的降价就引爆了国内的新能源行业。新车不仅享受国家的新能源补贴以及购置锐减免,还一口气降到了29.9万元,可以说这算是2020年里的第一个大新闻了。
有人说特斯拉采用的是流氓手段,但是要笔者来说,特斯拉才是真正的智者,它不仅是做到了引爆了新能源汽车热度的品牌,还是促进新能源汽车积极向上发展的一个碰撞点。那么此次特斯拉经过了一年的准备时间,此次的降价又来的如此凶猛,国产新能源车企与造车新势力应该做何反击呢?
我们可以先从2019年各个新能源车企的总销量来看,吉利新能源2019年的总销量为11.31万辆,同比增长66.5%;北汽新能源的年销量为150601辆,保持着增长趋势。
再来看2019年的国产造车新势力的销量情况,蔚来汽车2019年的年销量为20565辆,同比增长81%;威马汽车的年销量为16876辆,2019年第一季度至第三季度其销量占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1.16%。
我们从上述销量可以看出由于今年的新能源补贴遭遇滑坡,整体的新能源汽车市场都不景气。反观特斯拉在2019年的年销量为36.75万辆,这样的销量自然成为了全球新能源的销量冠军。
其实特斯拉是用了2019年一年的时间去调整自身,去准备着厚积薄发。其于2019年的年初在上海建立了特斯拉工厂。经过了一年的时间,目前上海的工厂产量可以达到每小时生产28台,每周产量超过1000台。面对此次特斯拉的来势汹汹,国产电动企业作何反击呢?
笔者认为特斯拉进入中国,就像当年的苹果进入中国一样。大家都是因为国内的手机不好用的前提下,许多消费者才会选择购买苹果手机。这样一来也促进了国产手机的发展,渐渐涌现出了像华为、小米这样的品牌。同样的道理,特斯拉在中国的风生水起也是因为现在在国内的新能源车企大部分都不被消费者所青睐。找车网
所以首先国产新能源要做到,电池的产能要与技术进行同步,也就是说尽量输出高端的电池产能,提高其能量的密度。新能源汽车的技术也就是锂电子技术,也就是要把握稳定性和能量密度之间基本平衡,要想做好新能源汽车,首先要做好其核心——电池。
第二就是要擅于接受新的科技知识,争取和外国车企进行合作。对于一些国内与国外区分的很清楚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我们可以用一个成语很贴切的进行概括,那就是“闭门造车”。我们要接收新的、高端的技术,来提高自身的产品质量,所以就需要技术的输入。
第三点就是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产品品质与产品质量,确保真正的能在实力上和特斯拉抗衡。在营销等方面像特斯拉一样,用一些着实有效的颠覆模式,这样才可以真正的和特斯拉抗衡。可以说特斯拉今天获得的一切都是凭借其自身的实力,那么国产新能源要想超越特斯拉,必须从实力上去超越。
还有无论是国产新能源车企还是国内的造车新势力要做到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做事要脚踏实地,不能想着一步车超越。在续航方面国产电动车企有一个共同的毛病,那就是大部分电动汽车续航的官方数据,在实际驾驶的续航里程中根本达不到,希望能够实事求是的改进。
此次特斯拉电动的国产化从另一方面来看也是在促进国产电动汽车行业的发展,以上笔者所说的也都是希望国产的电动汽车能够更快的发展起来,尽力做到以上几点,不断地优化自己旗下的电动产业。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作者:宋雨婷
上周,特斯拉在股市打破了此前平均交易量1800万股的平静,最高光时刻日成交量达到6000万股,市值超过大众,直逼丰田。.
过去一年特斯拉股价上涨了188%,从去年频传破产到市值全球第二,中国制造是支撑马斯克和特斯拉神话的关键。
事实从特斯拉落户上海以来,上海市和特斯拉一直争议不断,尤其是媒体。
特斯拉落沪,对中国汽车业是敌军还是盟军?我们来好好捋一捋。
特斯拉落沪:要避免民粹心态
特斯拉在确认国产化之前的2015-2019年间,一直前路暗淡,几次的无人驾驶车祸事件,让马斯克疲于应对。而此时中国电动车品牌如雨后春笋,在中国财政巨额补贴和地方性牌照政策刺激下,电动车销量持续保持全球销量和增长双料第一。
当2019年,上海市批准特斯拉在浦东独资建立超级工厂时,备受争议。
大多数业内人士不赞同中国地方政府向特斯拉伸出援手,因为中国已经是电动汽车产销量全球第一,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也让起步更早的欧美国家眼馋,引入特斯拉就是引狼入室。电动化正在推动汽车行业洗牌,扶持自主品牌才是正道。
可是所有人没有料到的是,特斯拉突破了制造瓶颈,交付难题逐步解决后,当开始MODEL 3上市时,业务表现出惊人的爆发力。
根据2019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统计,特斯拉Model 3以300075辆的销量位居榜首,碾压第二名的BEIJING EU系列18.9万辆。
被大家看好最有潜力成为国产新能源巨头的比亚迪旗下“元/S2 EV”车型全年仅售出67839辆,与特斯拉销量相差超过4倍。尤其是单车售价,特斯拉平均高出两个中国企业5倍。
这个产销量和均价,让特斯拉市值远远甩开了其他同行。即使特斯拉不落户中国,特斯拉也已经从村道开上了高速公路。只要特斯拉落户哪里,哪里几年后就可能成为电动车的底特律、狼堡和丰田。
按照,特斯拉与上海市政府的约定,在未来的5年将在中国投资140.8亿元人民币,且在2023年年底时实现产值750亿元人民币以上,并产生22.3亿元人民币的年税收,这对政府来说是重要的利好项目,怎能轻易放手。
特斯拉对电动汽车的研发,毕竟先于所有中国自主电动车品牌十年(除了比亚迪),在全球电动化汽车发展上的分量是任何一家自主品牌都不可比的。不知道,那些不看好特斯拉发展的业内人士,是否对自主新能源弯道超车过于自信了。
别忘了,中国90%的电动车品牌,都是没有核心技术的组装厂。
电动中国造:先当好富士康
燃油车时代,中国汽车零部件一直空心化,导致中国汽车品质徘徊了20年,至今垄断制造机器人的还是ABB,底盘控制系统是博世,电子控制系统是伟世通。
供应链大而不强的局面,在目前的中国电动化初期依然没有改变。
目前中国电动车供应链的现状是重软件,轻硬件。硬件领域,只有一个宁德时代能与松下掰手腕。当丰田、松下、现代等企业全面在中国搞电池后,中国的供应链能否扛得住冲击都是一个问题。
2018年毕马威发布过一份《2018年自动驾驶成熟度指数(AVRI)报告》中,排名前十的国家分别是:荷兰、新加坡、美国、瑞典、英国、德国、加拿大、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新西兰、韩国。
这份报告是从四个维度进行考察的:政策和法规、技术和创新、基础设施以及消费者接受度。结果显示,荷兰在四个方面的表现都遥遥领先。报告显示,荷兰突出的优势在于高密度的充电桩、电动汽车的广泛接受度、强大的电信网络和规划中的大规模AV道路测试。
如没有全球领先的整车企业引进你的配套,中国零部件企业在新一轮电动车竞争中,依然只能窝里横,而随着丰田、本田、现代把自己的配套体系带进中国,本土零部件企业甚至面临被边缘化的结局。
宁德时代正是跟宝马合作后,产品及团队才变得更为正规化、标准化。事实证明,中国企业善于在合作中吸取精华。特斯拉国产化,成就的不止是一个宁德时代,甚至对完善整个中国电动出行供应链都有所帮助。
对于那些担心“中国制造”会沦为外资君下臣的声音,可以参考苹果的例子。因为,没有苹果就没有华为、小米!
2013年左右,富士康在中国给苹果代工后,开始给小米、华为代工,让华为、小米手机从短短三四代产品后就追上了欧美韩手机品牌。
2018年底,苹果手机在华销量不佳,订单缩减时,过度依赖苹果的富士康陷入了裁员、关闭产线的阴郁。但富士康的这种低潮并没有持续太久,2019年初其获得华为手机订单后,迅速回血,一个月招工8万人。
富士康为苹果和中国品牌解决了庞大订单,它们也拉动了富士康的营收,使其不断的扩大产能,间接拉动了智能手机供应链水平,比如手机屏。在富士康带动下,短短几年中国智能手机整体竞争力跑到了全球第一。
难以想象,苹果如果没有在中国生产制造,中国手机产业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对全球手机厂商实现集团式碾压。
富士康在苹果的“磨炼”下,已经成为世界手机产业里不可缺少的一重要环节,其技术已足够支持自主品牌走向国际。
事实证明,离开苹果,“中国制造”依旧有很大的生存空间,强大的“中国制造”不可能一直处于跟随者的地位。正是因为中国需要创造电动出行行业的“富士康”,才促成了特斯拉在中国建厂。
特斯拉需要中国:中国需要特斯拉
对特斯拉来说,特斯拉作为新能源行业的引领者和创新者,其国产化所带来的产业链机遇,一直以来也受到二级市场的密切关注。
上海临港工厂与美国弗里蒙特工厂相比,预计Model 3实现国产化后,原材料(零部件)开支可以节省10%-20%,制造费用下降50%,人工费用降低75%。
在华建厂既节省了关税,又降低了人力成本。有利于兑现马斯克此前公开表示的“2020年底,Model 3的所有零部件全面国产化”。
据以上测算,Model 3实现零部件国产化之后,总生产成本有望下降20%-28%,极为可观。
全球目前贸易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崛起,作为全球经济中和剂的中国,如何扩大经济开放?这是一个新课题。过去四十年中国的经济开放,是市场换技术,是跨国公司本土化的拿来主义。下一步开放,应该是新兴产业的跨国公司立足中国的全球化,应该技术去换市场了。
按照计划,国产化特斯拉2020年交付量应达到50万辆。如若发展顺利,中国市场很长时间会成为特斯拉全球最大的市场,在供应链上其必定会大量跟中国企业合作,届时中国本土化标准反过来部分会成为全球标准,这正是我们扩张国际市场所需要的。
所以,特斯拉国产化正是给中国电池供应链的练兵机会,也能刺激市场,为中国新能源产业的更好发展做铺垫。如果宁德时代能与其长远合作,业绩必将提振。
到最后中国汽车市场发展强大,对特斯拉的依赖势必会减少,而中国身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特斯拉也不可能轻易退场。
值得注意的是,曾经为苹果手机生产屏幕的蓝思科技公司,凭借多年来不断优化产业链,即便在丢失苹果订单后,也找到了新的发展道路。甚至从手机业务发展到了汽车、智能家居等领域,并且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与特斯拉建立了合作关系,这是中国代加工厂进一步升级的体现。
电动出行生态:中国应成全球实验田
目前的特斯拉Model 3就像当年的iPhone 4在中国市场有异曲同工之妙,iPhone的发展历史正在特斯拉身上重演。首先,其极简主义的设计理念、隐藏式门把手等,颠覆了中国消费者对汽车的认知。
其次,特斯拉还采取了精品策略,以modelX、modelS、model3等少数几款高端产品塑造产品体系,今年的下半年还将推出Model Y。其命名也与苹果命名规则相似,全系列统一。
最后从特斯拉的布局分析,其营业模式正在向苹果看齐,卖车只是开始,其产业涵盖电池厂、整车制造、直营店、服务中心、超级充电站等,打造了完整而独特的生态体系,或许未来软件服务的持续收费才是其最重要的商业模式。
而目前,特斯拉处于自动驾驶领域的第一梯队,按照马斯克的预计,特斯拉在2020年将实现L4级别的完全自动驾驶。
其至关重要的自动驾驶芯片和算法上都采取了自研,这和和苹果牢牢掌控iOS操作系统和cpu芯片也有相同之处。
同时,马斯克透露今年年底会推出100万辆自动驾驶出租车上路,这样大肆的扩张市场,也与苹果相同,一旦特斯拉实现了L4级别的自动驾驶技术,其就能稳住在新能源领域的龙头地位。
比起成为一家汽车厂商,或软件厂商,特斯拉未来的发展方向更像是要建立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全平台。三到五年内,如果特斯拉很可能完成生态建设,就是汽车界的苹果。
只有这样的发展,才能最大程度增强用户粘度。
特斯拉越努力,中国电动出行供应链就会越完善,对自主品牌国际化越有帮助,对整个市场环境发展来说就越积极。
马斯克的野心在于想成为下一个乔布斯,想在华无限扩张特斯拉版图,甚至改变消费者用车习惯;上海政府想要创造第二个富士康,为社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的同时,意在为中国电动出行行业全球化铺路。
如今,特斯拉超级工厂已经复工,加上尽快与中国企业的合作落实,第二个“苹果公司”的诞生指日可待。同时,离汽车自主品牌中的“华为”崛起也不远了。【END】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2023-09-13 19:16:16
2023-08-25 14:09:50
2023-11-20 16:34:52
2023-08-19 12:48:04
2023-08-24 05:06:58
2023-08-18 17:5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