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17 07:37:10 | 找车网
国产车近年来取得了迅猛发展,各型新车层出不穷,车型配置也全面超越合资车,给我们的感觉是国产车越做越好了。不过与此同时,也有不少人感觉到国产车的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甚至赶上同级别合资入门车的价格了,而且国产车的优惠幅度也不是很大,很少有1-2万的优惠出现。
更为关键的是,国产车价格在集体上涨的同时,品质的提升似乎不是那么明显,NVH控制、钣金工艺、零部件寿命等方面依旧和合资车存在不小的差距。那么国产车越来越贵究竟是不是真的?国产车品质提升不明显又是怎么回事儿呢?
上图是汽车产经网根据各车企发布的2016年度财报整理出的各车企息税前营业利润率排行榜。简单说一下,息税前营业利润是指企业净利润、企业需支付的利息费用、企业需缴纳的所得税加起来的总额,息税前利润率则是企业息税前利润/企业营收收入的比值,息税前利润率越高,说明企业的经营状况越好,获利也越多。
2016年自主车企息税前营业利润率排行榜显示,上榜的14家车企中有半数以上息税前营业利润率超过10%,这是一个相当恐怖的数字。为什么说这个数字很恐怖呢?请往下看。
这是同年度国际车企息税前营业利润率排行榜,息税前营业利润率最高的宝马集团也不过9.97%,远低于广汽、长安、北汽、东风、长城、一汽夏利和吉利,而大众集团的息税前营业利润率甚至不及力帆股份。由此可以看出,国产车企的盈利状况整体要高过国际车企巨头,这就是我们感觉国产车整体越来贵的原因之一。
国产车企挣钱多了,但我们还是感觉国产车品质没有明显提升?来继续看下面的表格。这是2016年度国际车企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排行榜,排名前6的车企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都在4.10%以上,大众集团的研发投入更是高达136.13亿欧元,占到营业收入的6.30%。
看完国际车企的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我们再来看国产车其在研发投入方面的投资力度。从这份排行榜可以看出,除力帆、江铃、海马汽车外,其余国产车企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均低于5%。从研发投入占比来看,国产车企的在产品研发投入力度方面整体低于国际车企,而且研发投入较多的国产车企主要是将资金用于新能源产品开发,燃油车投入力度并不大,因此我们会感觉到国产车在整体越来越贵的同时,产品品质却没有显著提升。需要指出的是,吉利汽车的研发资金主要是由其母公司吉利控股集团来承担的,因此吉利汽车的研发投入显示的是0.39%。
不过随着合资品牌汽车价格的进一步下探,国产车企超高的息税前营业利润率也有望降至7-8%的平均水平。一方面,随着竞争压力的增大,国产车势必要在产品研发领域投入更多的资金,同时加大产品营销投入力度及市场优惠幅度,争取更多的销量;另一方面,在消费者消费理念愈发成熟的大潮流下,国产车企的产品品质控制也势必要进行升级,配套零部件的成本也会由此上涨,车企的利润将会逐步减少。对中国消费者来说,这自然是一件好事,未来国产车的价格不会出现明显的上涨,而产品品质却会逐渐提升。找车网
如果把时钟拨回几年前,国产车和合资车简直就是两个互不相干的板块,国产车基本上都是5~10万元这个区间,而合资车则是10~25万元,更高的价位属于豪华品牌。这种思想已经根深蒂固了十几年,而就在近些年,很多人发现国产车和合资车的地位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过去大众是当之无愧的国内第一合资品牌,身后的本田、丰田以及现代等日韩车型紧随其后,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国产车的水准越来越高,逐步积压着合资车的地位。从价格上面我们就能看得出来,现在几乎所有国产品牌都拥有不少15万甚至更高的产品,一方面是自主品牌三大件的迅速提升,另一方面也彰显了国产车的自信心。
而反观合资品牌,除了一些车型常青树屹立不倒之外,很多新车卖的其实并不算好,过去无脑月销破万的时代早已不复存在,在产品力和性价比的对比中,合资车完全处于劣势。长城的WEY系列、吉利的领克、比亚迪的王朝系列,都在一步步打击着那些传统强者,他们的市场份额在一步步被吞噬。
举个例子,在过去20万左右的轿车/SUV几乎被大众和两本瓜分的干干净净,而现在出现了无数出色的国产车,像近期长安的UNI-T、比亚迪汉等等都是绝对的硬核车型,想要找一款实力相当,价格相仿的合资车几乎是不可能的。
除了国产车的冲击,合资车还要万分担心豪华车的下探,BBA现在对于30万以内,甚至是20万以内都布局了不少入门级车型,那些看不起国产车想要追品牌的用户,反而又被豪华车拉了过去,留下了黯然神伤的合资车。
简单的说,国产车为了做好做强,不断的冲击着高端市场,拼命甩掉过去简陋的刻板印象,而合资车虽然也在进步,但是过去的市场被吞噬,想要找回市场空缺就只能不断的拓展新市场,造30~50万的中大型车研发成本和时间成本较高,所以一些低端车型就更好吃香,也更容易卖出爆款。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贵的未必是最好的,但便宜的相应不是最好的。合资车同级别车型要比自主品牌汽车价钱高,价位接近的车型配置要比自主品牌汽车低。总而言之合资品牌汽车价钱要高过自主品牌汽车。汽车也是一类商品,那么最后销售价与以下原因有关系:
1.成本因素。
2.品牌溢价能力。
3.供求关系。
4.附加值。先要说成本,成本是决定卖价的主要因素。毕竟谁都不是慈善家,不太可能低于成本来销售产品的。汽车也是这样,零部件购置有很多渠道。许多高端国产车零部件购置渠道已经与合资车一样,选用知名配件供应商的产品。这就说明了低端车/低价车零部件购置渠道还是与合资车不一样的,要求也会有差异。这一点在自主品牌汽车厂工作的朋友已经证实。
而三大件质量也影响了汽车的定价。自主品牌与合资车三大件成本基本都是差不多的,但研发成本是不同的。以发动机为例子,研发1款发动机并不是短时间就可以做到的,需要相应的研发费用支撑。因此研发费用也需要分摊到发动机成本中。这如同国外靶向药一盒动辄上万,而印度的仿制药仅几百元一样。而要在一款发动机基础上仿制或是在开发就变的简单了,有专门的开发公司提供方案,开法速度更快成本低无需投入太多的研发费。车型开发也是这样,1款成熟车型从策划到上市时间最快也要3年,5年都是正常的,这就是正向研发所付出的成本与代价。如果要逆向研发呢?测绘仿制到上市肯定用不了3年时间,一些自主品牌车型更新速度非常快,类似撞大运,说不准哪1款车就火了!品牌溢价。品牌价值也影响汽车卖价,知名品牌是怎么做起来的?还不是凭借实力做起来的,而不是运气做起来的,也不是广告洗脑做起来的。譬如炮制BBBA,多了一个B,最后难堪身份被戳穿,还不如当时脚踏实地的做好自主品牌。合资品牌起步早,累积了丰富的汽车制造经验,都有自身的管理模式。连最简单品控都和自主品牌不同。也就是说一样的零件,甚至生产成本比自主品牌都要低、但整体稳定性确占领上风,你看丰田汽车的配置多么low,但人家创造的利润却是名列前茅的,起码得到用户认可,认可其可靠性与耐用性。同样的汽车你挂丰田标与吉利标,价位肯定不一样的。这就是无形的成本,无形最为致命!
供求关系。最早的桑塔纳与捷达在中国卖价高达20万,就是因为没有合适的竞争对手。紧俏货卖紧俏价,后来自主品牌汽车上市后快速把合资汽车拉下水,迫不得已降价销售。比如捷达桑塔纳之类的汽车卖价已经跌倒6w区间,这基本都是自主品牌汽车的功劳。但到今天还有一部分车型依然在高价销售、加价销售。也是紧俏的原因,车少,买的人多。在其它汽车在指导价基础上优惠几万块的今天,还有一部分汽车按照指导价卖,而且还要加钱、强加装饰。附加值。成本(含税)推算出来以后,加上合理的利润后便是销售价格。自主品牌只要加1份利润就可以了,老板只有一个。合资品牌2个老板,都要赚钱的。因此利润也要比自主品牌汽车大一些。众多原因加在一起,自主品牌汽车综合成本与利润显著低于合资车,甚至人工成本都要低许多。因此卖价自然也要低于合资车,或者配置明显高过合资车。
汽车之家报价
2023-12-14 05:33:58
2023-09-21 20:05:41
2023-09-01 06:29:42
2023-09-19 05:57:44
2023-08-30 01:32:36
2023-08-04 07:2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