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16 02:27:23 | 找车网
近日,乘联会正式公布了10月份中国市场的汽车零售销量数据。据统计,10月份我国狭义乘用车市场零售量达到了203.3万辆,同比增长10.2%,环比增长0.7%;1-10月份累计销量达到了1726.7万辆,同比增长3.2%。
在10月份销量排名前十的车企依次是
比亚迪
、
一汽
大众
、吉利、
长安
、上汽大众、
奇瑞
、广汽
丰田
、长城汽车、上汽通用以及上汽五菱。接下来,教授就借助乘联会公布的销量数据,为大家剖析在10月份销量排名前五的车企的销量情况。
无论是10月份单月销量,还是今年从1-10月份的累计销量,比亚迪都是当之无愧的销量王者。单从销量层面上来看,比亚迪毫无疑问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遥遥领先。
比亚迪在10月份的零售量达到了258011辆,同比增长了25.4%,在国内乘用车市场的市占率高达12.7%。它在今年1-10月份的零售量达到了2142794辆,同比增长高达57.2%,在国内乘用车市场的市占率也达到了12.4%。
相比起整个中国汽车市场,比亚迪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更是有着统治地位。它今年的累计销量,是以462355辆销量成绩位列新能源汽车销量排行榜第二名的
特斯拉
的4倍多。
值得一提的是,比亚迪1-10月份的累计批发销量已经达到了2371350辆(22.8万辆出口量),同比增长69.6%,距离完成300万辆的年度销量目标只剩下628650辆,目标达成率达到了79%。
另外,比亚迪在10月份的批发销量首次突破了30万辆大关,同比增长38.4%。以比亚迪目前的销量增长趋势来看,它完成今年的年度销量目标几乎就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并且它应该也会是今年为数不多可以完成年度销量目标的车企。
除了长城汽车之外,一汽-大众算是受到比亚迪强势崛起影响最深的车企之一。一汽-大众在10月份的零售量达到了153502辆,同比上涨12.3%,市占率为7.5%。它今年的累计零售量达到了1466079辆,同比微降1.1%,市占率为8.5%。
由于一汽-大众的车型主要就是供应中国市场,因此它的批发销量和零售销量差距并不大,而包括比亚迪、吉利、奇瑞、长安在内的中国车企近几年积极发展海外市场。因此,它们在10月份的批发销量反而是超过了一汽-大众,让其仅位列第5名。
一汽-大众10月份的批发销量为155283辆,同比增长6.3%;它在1-10月份的累计批发销量为1470534辆,同比下滑3.5%,但其累计批发销量依然位列中国市场第二名。
尽管今年一汽-大众还能成为年度销量排行榜第二名的车企,但种种迹象表明它未来的日子也并不会太好过。一汽-大众的销量成绩被吉利、长安等中国车企超越只是时间问题。
如果说比亚迪的销量是遥遥领先,一汽-大众今年在“榜眼”的位置上也还算安稳,那么竞争最激烈的则非长安、吉利两家车企莫属,从目前的销量成绩来看,它们谁能成为今年中国市场汽车销量排行榜的“探花”还真不好说。
以10月份的零售销量成绩来看,
吉利汽车
的销量为152115辆,同比增长13.4%,它以7.5%的市占率位居10月中国汽车市场销量排行榜第三名。长安汽车则以6.8%的市占率位列榜单第四名,它的零售销量为137537辆,同比增长11.2%。
然而,吉利汽车今年的累计销量落后给了长安汽车。长安汽车在1-10月份累计销售了1130884辆新车,同比增长12.5%,市占率为6.5%。吉利汽车在1-10月累计销售了1113439辆新车,同比增长13.4%,市占率为6.4%。
说起来,近几年中国车企的崛起对合资车企确实是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从榜单上来看,中国车企销量几乎都是以百分之十几甚至更高的速度在增长,而合资车企中销量成绩领先的南北大众销量却出现了不同程度地下滑,尤其是位列第五名的上汽大众。
上汽大众在10月份一共销售了111173辆新车,同比下滑2.3%,市占率为5.5%。它今年1-10月份累计销售了968531辆新车,同比下滑3.8%。另外,上汽大众今年的批发销量也不太乐观,它在今年10月份和1-10月份的累计批发销量双双下跌了4.2%和12.4%。
总体来看,中国汽车市场上的中国车企市占率上涨,合资车企市占率下滑,中国车企挤压合资车企市场生存空间的情况已经渐渐显现出来了。与此同时,中国汽车销量排行榜上也已经有了明显的“一超多强”的整体市场格局。当然,在合资车企当中,南北大众也依然有着稳固的江湖地位。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玩车教授,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大众汽车作为燃油车时代的霸主,如今在新能源时代下,地位正在遭受极大的挑战。但是大众汽车毕竟不是吃素的,MEB平台虽然姗姗来迟,但总算是来了。近日大众官方正式首发了国产版本的 大众ID.4系列车型。可以看成是大众汽车,正式向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进军。
而且为了达到一炮而红的效果,这次大众ID.4系列车型分成了两个版本。分别被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国产。其中,一汽-大众版本车型名为:ID.4 CROZZ,而上汽大众版本名为:ID.4 X。两个不同的版本也仅仅是在外观设计,配置上有很小的区别,并不是很大。而本篇文章,我将会从行业出发,聊聊大众的ID.4系列车型会不会对如今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进行重新洗牌。
补贴后价格不到25万,大众带着诚意而来
在发布会的现场,大众汽车公布了ID.4 X与ID.4 CROZZ的预售价,新车补贴后价格不会超过25万元。其实看到这个价格的时候,还是给人眼前一亮的。毕竟从一个纯电动车的角度,ID.4系列车型是大众出品,品牌本身就有优势,而且大众汽车的造车工艺也不用很担心,肯定不会有特斯拉Modle 3那样的做工粗糙的问题。不到25万的价格,可以说是直接与Modle 3在价格上展开正面竞争了。
入门级只搭载了50多度的电池,续航里程300公里左右
当然现在由于新车还没有上市,我们不能妄自猜测,ID.4系列车型会有多个电池版本,最入门级别的是搭载了50度电池的版本,这款车续航里程不是很强,只有300公里左右。但我们并不知道这是不是官方说价格不到25万的车型。当然也可能50度电池的车型,价格更低。如果这样的话,那么ID.4在消费者眼中就更香了。
当然我想今后主要销售的车型,或许是会搭载70度电池,或者更高电池的版本。续航里程也会达到500~600公里,那么实用性就更好了。
ID.4会不会对特斯拉Model 3造成市场冲击?
其实从价格上看,ID.4系列车型与Modle 3是针锋相对,看看目前国内的合资车型,还没有一款纯电动汽车能撼动Model 3呢。但是如果从车型上看,两款车的风格又是截然不同的。大众ID.4的空间更大,实用性更强,而且在做工用料,以及售后服务方面,都能依托现有的售后网络。在具体的设计和功能方面,还是能看出大众燃油车的影子。所以面对的是那些偏向保守,同时又注重实用性的消费者。而Model 3呢,依然是目前为止能够给消费者新鲜感最强的一个纯电动车。所以严格意义上说两款车的消费者并不是重叠的。
但由于中国汽车市场的整体容量就是这些,短期内也不会井喷式的增长,因此大众ID.4系列强势进入,肯定会对Model 3造成冲击,甚至对自主品牌纯电动车,以及造车新势力公司都带来冲击,毕竟在很多消费者眼中,大众还是可靠的代名词,在如今新能源汽车自燃事故频发的时候,消费者会对大众抱有更高的期望值。
最可怕的不是ID.4的产品力,而是大众的复制粘贴能力
其实大众最可怕的地方,还不是大众ID.4系列的产品力,而是大众汽车的复制能力,因为ID系列是采用MEB平台的产品,所以今后在这个平台上会诞生特别多的车,而且还都是南北大众分别来生产的。就像目前大众在MQB平台上的车型研发能力一样。估计今后会有更多的ID系列车型上市,并且涵盖高中低端,涵盖轿车,SUV等各种产品线。这才是大众汽车最可怕的地方。
复制粘贴还不够,大众还要控制上下游
刚才只是说了大众利用MEB平台,来生产更多的车型。但其实大众的野心远不止于此,由于大众汽车已经入股了国轩高科,大众已经在中国市场布局了上游的电池供应,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电池的自产自销,当然现在ID.4系列上使用的还是宁德时代的电池,但我相信今后肯定会换成国轩高科的电池。此外,大众还已经布局了充电环节,与一汽、江淮以及星星充电联合打造CMAS(中文名开迈斯)。这是一家集合了充电桩研发、生产、建设,后期充电运营、管理以及服务的企业。大众汽车的目标是饱和覆盖7个电动车核心城市,实现5公里内一个超级充电站。这对于市场来说,有更重要的战略意义。
大众汽车来的晚,但来的势头很猛
大众汽车来的晚,但是来的势头却很猛,不仅布局了上下游产业链,而且还利用两家合资工厂,对MEB平台车型进行大规模生产。所以大众汽车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一只沉睡的大象,当它醒来的时候,就无人能及了。而随着ID.4的国产,大众真的是要醒了。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易车讯
日前,J.D. Power(君迪)正式发布2022中国新能源汽车客户体验价值研究SM(NEV-CXVI)。研究显示,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客户体验价值指数的整体得分为796分,自主新势力品牌获806分,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其中,理想排名中国品牌榜首,
宝马
获国际品牌第一。
今年,J.D. Power 首次推出中国新能源汽车客户体验价值研究(NEV-CXVI)。该研究使用客户体验价值指数(CXVI)衡量了拥车期为2-12个月的新能源汽车车主的全旅程体验,聚焦在各场景下用户情感需求被满足的具体行动方针,从而引领行业不断从满足客户核心需求的角度出发,搭建更高效的用户体验触点框架。
研究同时发布新能源汽车客户体验价值指数(1,000分制),得分基于不同客户群体对购车、用车及服务这三个体验阶段的各项衡量指标进行评价。
研究显示,在各厂商阵营中,自主新势力的客户体验价值指数为806分,高出行业平均10分,且在购车、用车和服务方面的表现均处于领先地位。国际品牌以802分紧随其后,而传统自主品牌则以792分略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其中,自主新势力在服务体验方面(809分)的领先优势最为明显,分别领先国际品牌和传统自主品牌16分和23分。研究还
发现
,在车主的全旅程体验中,用车阶段的体验(806分)为客户全旅程中的峰值体验,而购车阶段的体验指数得分仅为788分,在三个体验阶段中位列最末,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随着汽车行业赶往电动智能时代,汽车产品的变革正在快速推动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自主新势力之所以能抢占行业领先地位源于自身互联网基因对于用户需求的敏锐嗅觉。以用户为中心、以需求为驱动使其在用户直联与私域运营模式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对于汽车厂商而言(无论是新势力品牌,还是传统汽车品牌)客户体验管理的目标需要从财务收益视角转化为用户全生命周期价值回报视角,依托于外化的用户体验一体化(买,用,服)和内化的管理体系一体化,提升用户体验,增加用户对品牌的忠诚度,从而拉动品牌增长。
以下为该研究的其他发现:
●新能源购车者偏爱通过线上渠道获取信息:
在获取车辆信息时,新能源购车者相较燃油车购车者使用过的线上渠道数量更多,尤其偏好厂商官方APP和视频网站。与燃油车购车者相比,新能源购车者使用汽车厂商官方APP获取信息的比例为16%,高出燃油车购车者4.1个百分点;而使用视频网站及其APP获取信息的新能源购车者占比11%,高出燃油车购车者3.5个百分点。内容方面,新能源购车者更关注新技术介绍和第三方评测 。找车网
●用车体验随拥车期的延长下滑明显,体验的长效管理有待加强:
新能源车主在拥车两个月和六个月的用车体验指数分别为820分和813分,两者相差并不大,但拥车七个月的得分下降至767分,拥车半年后的用车体验出现明显断层。导致体验下滑的主要原因涉及销售人员的服务态度较之前更冷淡、补能环节存在较多影响高效与便捷的问题以及提供的车主权益逐渐失去吸引力等。
●品牌官方APP助力提升用户体验:
高频登录官方APP的车主拥有更高的客户体验价值指数得分。每天多次登录官方APP的车主体验价值指数为830分,而2-3天登录一次的车主体验指数为782分,两者差距达48分。
2022中国新能源汽车客户体验价值排名
理想以816分摘得中国品牌细分市场新能源汽车客户体验价值冠军。小鹏(815分)排名第二,几何(813分)以及
极氪
(813分)并列第三。
宝马
以814分摘得国际品牌细分市场新能源汽车客户体验价值冠军。梅赛德斯-
奔驰
(812分)排名第二,上汽
大众
(802分)以及
特斯拉
(802分)并列第三。
在J.D. Power 2022中国新能源汽车客户体验价值研究(NEV-CXVI)中,购车阶段的体验节点包括:信息收集(16%)、到店体验(14%)、产品讲解与体验(13%)、购车方案洽谈(17%)、用户跟进(19%)、交车过程(22%);用车阶段的体验节点包括:用车咨询(23%)、补能服务(38%)、车主权益(38%);服务阶段的体验节点包括:服务发起(41%)、服务过程(29%)、服务质量(30%)。
2022中国新能源汽车客户体验价值研究(NEV-CXVI)是基于2021年6月至2022年5月之间购车的3,968位新能源车主的真实反馈。研究覆盖41个品牌,数据收集工作于2022年6月至2022 年7月间在56个中国主要城市进行。
易车App提供销量、热度、点评、降价、新能源、实测、安全、零整比、保有量等榜单数据。如需更多数据,请到易车App查看。
2023-09-13 19:16:16
2023-08-25 14:09:50
2023-08-19 12:48:04
2023-08-27 14:00:28
2023-09-06 11:39:14
2023-09-03 19: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