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19 08:05:28 | 找车网
4月3日,
特斯拉
发布了2023年第一季度全球生产及交付报告,它2023年第一季度全球交付量超过了42.2万辆,打破了特斯拉以往的单季度交付纪录。从表面上来看,特斯拉在第一季度显然是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成绩单。
然而,这份产销成绩单的背后真的如表面一般光鲜吗?接下来,教授将逐一剖析特斯拉第一季度产销成绩单上的每一项数据,为大家解答这一问题。
报告显示,特斯拉2023年第一季度在全球共生产了440808辆新车,同比增长44%;交付量达到了422875辆,同比增长36%,其交付量更是2019年的6.69倍。那么,特斯拉2023年第一季度44万辆和42万辆的产销量,多吗?
其中,特斯拉的两款旗舰车型
Model S
和
Model X
共生产了19437辆,交付了10695辆;入门车型
Model 3
和
Model Y
共生产了421371辆,交付了412180辆。
毫无疑问,Molde 3和Model Y才是撑起特斯拉销量的绝对主力,而Model S和Model X已经成为了特斯拉彰显技术实力,以及高端属性的一张金字招牌。
单从产销量上来看,作为新能源汽车巨头,特斯拉在第一季度的全球产销数据无疑是相当亮眼的。教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比拼销量这方面,特斯拉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唯一的对手只有
比亚迪
。
乘联会数据显示,比亚迪汽车2023年第一季度的批发销量为547917辆,同比增长89%;零售量为508706辆,同比增长80%。要知道,尽管比亚迪这两年疯狂布局海外市场,但它目前的产销量数据主要还是发生在国内。
然而即便如此,比亚迪汽车无论是产销量,还是产销同比增长率都远高于早已完成全球化布局的特斯拉。和比亚迪比起来,特斯拉2023年第一季度的产销成绩谈不上太过亮眼。那么,和它自己以往的产销成绩比起来又如何呢?
2021年第一季度,特斯拉的产销量分别为180338辆和184800辆,同比增长高达75%和109%。2022年第一季度,特斯拉的产销量分别为305407辆和310048辆,分别同比增长69%和67%。今年第一季度,特斯拉产销量同比增长率则已经下滑到了44%和36%。
我们把特斯拉往年的产销数据拿出来对比就会
发现
,尽管近几年特斯拉的产销量正在不断攀升,但它的产销量同比增长速度却在逐渐放缓。
不可否认,特斯拉逐年降低的同比增长率主要是受到了它越来越大的产销量基数影响。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特斯拉车型更新迭代速度慢,产品力正在逐年下滑也是其销量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之一。
上部分内容,教授从增长率的角度剖析了特斯拉的销量增长情况,而这一部分我打算换一个角度跟大家聊一聊特斯拉的产能与销量。
特斯拉在2021年第一季度的产销量分别为180338辆和184800辆,2022年第一季度的产销量分别为305407辆和310048辆,2023年第一季度的产销量分别为440808辆和422875辆。
我们通过这组数据就能够看得出来,特斯拉在今年第一季度的产量已经超过了销量。这也就意味着,它已经爬出了产能地狱。然而,刚刚才爬出产能地狱的特斯拉极有可能就会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
根据国外博主TroyTeslike 12月22日发布的特斯拉订单数据,截至2022年12月8日,特斯拉在国内的积压订单仅剩5879辆,远低于7月份的17.4万辆;而特斯拉的全球订单目前也仅剩下16.3万辆,与7月份的47.6万辆相比减少近2/3。
与此同时路透社报道称,由于零部件供应不足,特斯拉
上海
超级工厂将于2022年12月最后一周暂停大部分生产工作。要知道,特斯拉最擅长的就是零部件供应链管理,这也是它能够高效生产的根本原因。
其中,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国产化率已经接近100%,零部件国产化率甚至比不少中国车企还要高。在教授看来,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之所以停产,其主要的原因还是订单量不足以支撑工厂产能。
事实上特斯拉第一季度之所以能够取得422875辆的销量成绩,主要是因为它在全球范围内开启了价格战模式。其中特斯拉主销车型Model Y更是短短三月内就在中国市场进行了2轮降价,降价幅度高达9.3万元,这场价格战让它又重新收到了不少新的订单。
然而,如果车型产品力得不到提升,那么价格战对于特斯拉而言也只能是治标不治本。随着越来越多的汽车厂商推出产品竞争力更强的新能源车型,它们都在吞噬着特斯拉原有的市场份额。
2020年,特斯拉在中国市场上取得了147997辆的销量成绩,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有着21%的市占率,是当时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当之无愧的霸主。彼时,Model 3以137459辆的年销量成为了中国市场最畅销的新能源汽车。
2022年,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已经达到了439770辆,但它在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却只剩下了7.8%。此时,Model 3的年销量仅为124456辆,在中国新能源轿车市场的排名也已经掉落到了第5名。
要知道,2020年刚刚在上海超级工厂投产的特斯拉Model 3起售价就达到了29.905万元,而这款车型在2022年的最低售价只需要22.99万元。
显然,即便是打价格战,特斯拉也很难再寻回往日雄风。尽管如此,为了避免产能过剩,特斯拉仍然随时有可能再度通过降价来刺激订单量增长,毕竟降价也是它短时间内为数不多刺激销量的手段了。
值得一提的是,特斯拉在2023年第一季度还达成了一座新的产销里程碑。它的第四个“100万辆”产品于3月份正式下线,用时7个月,而它达成第一个“100万辆”花费了12年之久。那么,7个月下线100万辆,快吗?
教授之所以对这组数据这么敏感,是因为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巨头召开3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发布会时也写过一篇关于新能源汽车下线速度的文章。
作为对比,比亚迪从第1辆新能源汽车到第1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比亚迪用了13年,比特斯拉慢了1年。但比亚迪从第200万到第3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只用了短短半年时间!
截至3月底,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已经突破了390万辆,4月份突破400万辆销量大关可以说毫无悬念。也就是说从时间线上来看,比亚迪突破400万辆大关的时间只比特斯拉晚一个月。
对了,比亚迪汽车上一次召开3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发布会的时间还是在2022年11月16日。这也就意味着,比亚迪从第300万辆到第4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只用了不到5个月!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前面的那个问题:对于满世界建超级工厂,并且满世界销售的特斯拉而言,7个月下线100万辆新车,快吗?
不可否认,特斯拉是智能电动汽车领域的先驱。作为先行者,它旗下的车型在动力性能、能耗管理、智能驾驶方面都走在了行业的前列。
然而,我们其实也大可不必将其过度神话。毕竟它这份外表光鲜的成绩单背后就隐藏着不少或许让马斯克都感到头疼的难题。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玩车教授,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欧盟2035年通过成员国理事会投票最终通过了《内燃机禁止法》,美国环境署(EPA)决定在2032年将美国新车的大部分销售改为电池电动汽车。中国表示,将进一步开放市场,以促进全球在电动汽车、智能汽车和低碳开发方面的努力。
这三个全球最重要的地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推广电动汽车,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前实现碳中和战略。本篇文章,我将总结一下以欧洲2035年内燃机禁止销售法、美国2032年电动汽车比例67%目标,中国2035年公共交通完全电气化目标等为中心的最近动向。
2022年底,市场调查公司Mark Line预测,全球电动汽车(BEV+PHEV)市场份额中国汽车公司将占40%,美国企业将占30%,欧洲企业将占20%。结果显示,三个市场的电动汽车销量占93.3%。占新车总销量的9.9%。从国家来看,中国以63.3%份额成为电动汽车最大市场,其次是欧洲20.2%,美国10%,韩国2%,加拿大1.2%。中国、欧洲、美国占世界电动汽车销量的93.3%。
从企业来看,
特斯拉
的占有率为16.4%,为131.3887万辆,独占鳌头。其次是中国
比亚迪
92.5782万辆,占11.5%,上汽90.418万辆,占11.2%,
大众
57.4708万辆,占7.2%,
吉利汽车
42.2903万辆,占5.3%,
雷诺找车网
日产
39.2244万辆,占4.9%,
现代
汽车集团37.4963万辆,占4.7%。
现在中国不仅在市场上,在汽车公司的竞争力上,在全球市场上的存在感也很明显。中国2022年汽车出口同比增长54.4%,达到311万辆,仅次于320万辆的日本,位居第二。排在第三位的是出口261万辆的德国,韩国为250万辆,排在第六位。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出口量中,新能源汽车(BEV、PHEV、FCEV)约为68万辆,同比增长120%,增长超过2倍。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迅速崛起,也让美国和欧盟感到压力。因此美国动用了IRA(通货膨胀减排法),欧洲正在推进CBAM(碳交易边境制度)。
【欧盟:通过2035年《内燃机车禁止销售法》】
不管怎样,现在电动汽车市场的主导权之争正在进行中,虽然中国市场很大,养肥了很多品牌。但是欧洲也没有闲着,作为汽车发源地,欧洲比谁都害怕汽车产业被其它国家取代。
几经波折,欧盟内部从2035年开始禁止内燃机汽车销售的规定于2023年3月28日通过了成员国理事会的最终投票。除意大利、波兰、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以外的所有成员国都同意了这一规定。此前,在反对该限制方面发挥主导作用的德国也表示同意,得到了大部分国家的赞成。
关于车辆排放量的规定确认了2022年10月委员会和欧盟议会达成的目标,即2030年至2034年,与2021年相比,新车的CO2排放量减少55%,新型货车减少50%,2035年起新车和面包车都减少100%。
车辆限制值的基本结构也不会改变。制造商可以继续销售装有内燃机的车辆,但如果超过排放目标,则必须为每辆登记的车辆支付每克95欧元的CO2的代价。
【美国:2032年电动汽车占比达到67%】
美国环境署(EPA)于2023年4月12日公布了两项拟议的规则,分别是在美国销售的67%的新型轿车和25%的大型卡车在2032年之前全部为电池电动汽车。对2027年款至2032年款之间上市的新车和卡车设定更严格的排放标准。
拜登总统在大框架下设定了到203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50%以上,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为此,他表示将在2030年之前将50%的新车转换为电动汽车。
该规定首先预计在美国国内会出现阻力,电池相关原材料问题和技术问题等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最终如何得出结论尚不清楚。已经有整车公司气愤地说转换为电动汽车需要很多费用。
《福布斯》报道称,主要汽车制造商的协会汽车创新联盟(Alliance for Automotive Innovation)质疑提议的EPA计划是否可行。特别是汽车工人说,电动汽车比内燃机组装车辆所需的工人人数少,因此害怕工作岗位的损失。
通用汽车CEO玛丽·巴拉表示,为了在4万美元价位的电动汽车上获得20%的利润,有必要降低电池价格,并将重点放在维持8%至10%的营业利润上,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目前比起产品,通用坚持收益优先的政策。今年2月初,她宣布今年将推出9款电动汽车,但美国工厂的生产因各种原因被推迟。
美国国内从加利福尼亚州开始2035年禁止销售内燃机汽车,这次新泽西州也加入了进来。新泽西州表示,将在2023年2月15日和2023年底之前完成新的规定。新泽西州环境厅2020年要求在2035年之前禁止销售内燃机车。
【中国:2030年新能源车销量占比50%是目标】
中国是主导新能源汽车转型的有力推动者,如果不是中国,估计欧美都不会有这么激进的转型策略。
2022年全球电池电动汽车销量的2/3在中国。普华永道的研究显示,随着2022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同比增长70%,作为全球最大市场的中国近年来持续扩张。2022年中国电池电动汽车销量激增近85%。
此外,美国的电动汽车市场同样表现强劲,但欧洲前五大市场的销售去年仅增长28%。以欧洲最大的汽车市场德国为例,去年一年销量增长32%,与中国相差甚远。
全球咨询公司麦肯锡预计,2021年至2030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将达到2.2亿辆,其中一半左右将在中国销售。
据中国乘用车协会统计,今年1月至11月,中国前15家新能源汽车制造商中有12家是中国公司。其余三家企业是特斯拉、大众、FAW和SAIC之间的合资公司。
中国电动化汽车销售公司最多的是2022年3月停止销售内燃机车的比亚迪,比亚迪多次刷新了去年单月的销售纪录,目前还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商。
麦肯锡特别指出,中国企业进军海外市场的速度正在加快。也就是说,多个品牌正在将势力扩大到欧美市场和东南亚市场。
另外,中国的目标是到2025年将电动汽车在包括公交车和出租车服务在内的主要领域的公共交通系统中的占有率增加到80%。根据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其他7个部门的试点计划,中国计划在2023年至2025年间,加快公共交通使用车辆的完全电气化,并适当建立充电和换电等基础设施系统。
根据中国国务院批准的2021年至2035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开发计划,公共交通使用的车辆目标是到2035年完全电气化。
2022年,中国销售了约689万辆新能源车,比2021年增长93%以上。产量也增加了约97%,达到约706万辆。在中国国内汽车市场的市场占有率增加了12个百分点,接近26%。
总结:
汽车产业的竞争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国努力发展新能汽车产业的目的,就是想改变过去欧美主导的汽车产业格局,在汽车产业领域占据世界主导权。过去汽车看欧美,未来汽车看中国。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郑谊,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特斯拉这次调整价格,显然也是有备而来。根据特斯拉官网显示,国产Model Y两款车中,长续航版起售价为33.99万元,较预售价48.8万元下调了14.81万元,降幅达到了30.34%;高性能版为36.99万元,比此前预售价53.5万元下调了16.51万元,降幅达到了30.86%。
特斯拉就像一个大鲶鱼一样,这次降价一下子就让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硝烟弥漫,特斯拉降价以后,价格已经跟有些国产电动车品牌价格差距不大了,但是考虑到特斯拉的品牌口碑更好一些,这样可能特斯拉竞争力会更强。
2、国产新能源需要加快应对
现在来说,特斯拉降价了,就是想抢占市场,国产新能源企业也要跟上这个节奏了,否则可能未来将会更加的难受。
特斯拉大幅度降价之后,显然竞争力更加的强悍。现在特斯拉MODELY价格在30多万的样子,加上特斯拉的品牌效应更强,这个可能让众多国产新能源厂商有点难受。
现在新能源企业也要采取相对应的措施了。
一个是要加强市场跟进。现在对于国产新能源车来说,一定要加强市场跟进,可能跟随降价跟特斯拉抢市场也是一个比较好的途径,这样可能会保证自己的市场占有率不降低,而且可能销售出去更多的车辆。
第二,是要降低成本了。国产新能源企业,也要想办法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成本,这样才有可能跟特斯拉在未来展开更激烈的竞争。
第三,加强研发。国产新能源企业也要加强研发,争取开发出来更多更好的电动车技术,这样就有可能在未来取得更好的竞争优势。
综上所述,现在特斯拉凶狠降价,国产新能源企业也要尽快采取市场措施,降低成本,加强研发,这样才有可能跟上特斯拉的脚步,这样就有可能在未来取得较好的竞争优势。
2023-09-13 19:16:16
2023-08-25 14:09:50
2023-11-20 16:34:52
2023-08-19 12:48:04
2023-08-24 05:06:58
2023-10-03 19:3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