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评测 > 正文

比亚迪和吉利,中间隔着两个长城(比亚迪、长城、奇瑞、吉利半年战绩出炉,新能源成决胜点!)

2024-01-13 21:24:36 | 找车网

今天找车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比亚迪和吉利,中间隔着两个长城(比亚迪、长城、奇瑞、吉利半年战绩出炉,新能源成决胜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一览:

比亚迪和吉利,中间隔着两个长城(比亚迪、长城、奇瑞、吉利半年战绩出炉,新能源成决胜点!)

比亚迪和吉利,中间隔着两个长城

撰文

/ 吴 静 孟 为

编辑

/ 张 南

设计

/ 师 超

同样都是发财报,三家民营车企财报沟通会上却展现出三种完全不同的气氛。

“比亚迪的目标是今年底前成为中国第一大汽车制造商,”在3月29日的业绩发布会上, 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表示,比亚迪今年销量目标300万辆起步,争取翻倍增长到360万辆。

如今的比亚迪风头正劲,其2022年的营收基本相当于1个吉利和2个长城的总营收。

相比比亚迪财报会上展现出的意气风发,吉利财报会以谈不足、找差距拉开序幕,反思成为财报会的关键词之一。

相比前两家,长城汽车的财报沟通会就更中规中矩一些,但和吉利一样,长城汽车保持居安思危的态度,客观地分析了当前自己乃至全行业遇到的机遇和挑战。

财报会上,比亚迪意气风发,吉利躬身自省,长城继续谋求稳健前行。可以说,从自主三强的财报中,我们也可以读懂中国汽车品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长城内线求稳,外线加速转型

长城汽车是自主三强中最晚发布财报的车企。

3月30日,长城汽车发布2022年年报。2022年,长城汽车实现营业总收入1373.4亿元,同比增长0.69%;实现营业利润79.67亿元,同比增长25.0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2.66亿元,同比增长22.9%。

2022年度,长城汽车研发投入总额121.81亿元,同比增长34.34%,占营业收入的8.87%。其产销分别实现111.16万辆、106.17万辆,其中,海外年销售17.22万辆,同比增长23.09%,创历史新高。

长城守住百万销量大关的同时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单车平均售价、毛利率分别达到12.94万元、19.37%,同比增长2.29万元和3.21个百分点。

2022年,长城汽车销量下滑、净利润反增,这归功于企业品牌高端化建设的成功。2022年,长城汽车智能化车型渗透率达到86.17%,20万元以上车型销量占比增至15.27%,单车平均售价达到12.94万元,同比增长21.47%。

2023年,长城汽车预期销量目标160万辆,其中新能源达到40%左右的渗透率,约60万辆左右。此外,长城汽车还计划在欧盟、巴西以及东盟做品牌的深耕以及销量的布局,海外销量目标在25万辆。

盈利预期上,长城汽车CFO、董秘李红栓表示,长城汽车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价格战,将坚守两个维度,以保证长城汽车继续保持在行业中上游水平。

其一是基于技术迭代带来的降本和品牌力的提升;其二是保持长城汽车在多个细分市场品类第一的产品力和品牌力,持续贡献现金流和较好的利润。此外,长城汽车还打造了自己的垂直整合能力,特别是在三电领域的整体布局,来保持自身的盈利能力。

从盈利能力上来讲,长城汽车一直在整个市场处于中上游水平。2023年对于整个的市场表现,由于价格战,以及对新能源新序列、新渠道的打造来讲,长城汽车表示,他们将做部分资源预留,对2023年整体的净利润预期在60亿元的水平线上。

谈及如何发力新能源,长城汽车首先对市场进行了新的划分和判断。长城汽车CEO穆峰表示,过去五年,国内新能源市场是哑铃型结构,从燃油车市场空白的A00市场以及30万元以上更具盈利性的两个市场率先起步,但现在竞争已经来到了腰部的核心带竞争。

长城汽车判断,目前在10万—30万元的价格区间,将划分为三元化市场:一是以18万—30万元的价格区间,原先是合资品牌牢牢占据的市场,随着市场向新能源转型,可以看到自主品牌产品正在用电动化、智能化和给消费者带来全新的消费体验,驾驶体验,开始和合资直面竞争,并且市场新能源化正在加速。长城汽车的魏牌将会以蓝山等多更车型参与这一级别市场的竞争。

二是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产品在14万—20万元,以新能源和燃油车的同价策略,成功开拓了这一级别的新能源市场。这个市场,无论是消费者体验还是销售数据上看,都已经表明新能源转型大势所趋,不可阻挡。

同时,新能源在14万—20万元市场的发力,特别是电池原材料下降可能带来更多的价格策略调整,会使目前主销在12万—14万元的燃油车主价格带下移1.5万—2万元左右,构成第三层级的传统燃油车市场,这个市场会不断被挤压,但短期内不会消失。

针对哈弗品牌在消费者中具有很强的燃油车品牌认知,长城汽车在哈弗的市场策略上划分为内线作战和外线作战。

内线作战,即哈弗品牌要巩固在燃油车市场的优势地位。外线作战则是哈弗新能源实现独立的产品序列和独立的产品渠道,在产品端、消费端给用户带来全新的认知。

“哈弗的整体转型保持一种平稳的节奏和有序的动作,不会因为突然的市场转变而非黑即白,这会给公司整体经营,品牌的整体经营带来巨大的风险,更偏向既兼顾了第一性原理和品牌建设的基本原则,也考虑到了相对稳健的一个战略。”穆峰说。

比亚迪到底有多赚

“第四季度的汽车毛利率22.8%(经销商体系),假设并入经销商体系的费用,比亚迪第四季度毛利率和特斯拉第四季度25.9%的毛利率(直营体系)不相上下,甚至表现更好。考虑到平均售价更低的因素,比亚迪整车成本管理显著的优于特斯拉。财务是最理性的考试题,这个答卷非常优秀!”

3月29日,理想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想在微博如此评价比亚迪的2022年成绩单。

3月28日晚,比亚迪发布2022年财报,超预期的业绩表现一经公布,便引起行业关注。无论是从销量、营收、净利润,还是从市场份额等各方面表现来看,这都是比亚迪上市以来交出的最好成绩单。

值得一提的是,比亚迪2022年度净利润规模首次突破百亿为166.22亿元,同比增长445.86%,且去年第四季度也创下单季度净利润历史之最。自此,比亚迪也彻底撕掉“增收不增利”的标签,开启狂赚模式。

比亚迪到底有多赚钱?

作为中国汽车第一股,比亚迪的总营收几乎是吉利、长城和蔚小理的总和。

对于业绩大幅增长的原因,比亚迪在业绩公告中将其归于“2022年新能源汽车行业持续爆发式增长,公司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实现强劲增长,勇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第一,推动盈利大幅改善,并有效缓解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

2022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以186.35万辆的全年销量打败特斯拉成为全球“销冠”,其全年营业收入为4240.61亿元,同比增长96.2%。其中,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66.22亿,同比增长445.86%。

从主要业务板块来看,比亚迪汽车、汽车相关产品及其他产品业务的收入为3246.91亿元,同比增长151.78%,占集团总收入的比例为76.57%;手机部件、组装及其他产品业务的收入为988.15亿元,同比增长14.3%,占集团总收入的比例为23.3%。

可以看到,无论是从交付量、总营收、净利润、研发投入等维度看,比亚迪在国内车企阵营中均遥遥领先。

对于车企而言,毛利率有多重要?在今年3月初的一个媒体沟通会上,李想将毛利率称之为企业的经营的“血液”。他表示,对新能源汽车公司而言,毛利率在20%以上才能保障长期健康发展,企业才可以“不怂”。“特斯拉即便是大规模降价,也能保持20%的毛利率,比亚迪也做到了。”

2022年,比亚迪汽车相关业务毛利率为20.39%,同比提升了3.69个百分点。如果以净利润除以销量初步计算,2022年比亚迪“卖一辆车赚9000元”,与2021年的“卖一辆车挣5000元”相比,其单车盈利能力有所提升。

以比亚迪过去5年的净利润为例。

2017年-2021年,比亚迪的净利润分别为40.66亿元、27.80亿元、16.12亿元、42.34亿元、30.45亿元,共计157.37亿元。这也意味着,比亚迪2022年一年的净利润超过过去5年的总和。

2022年,比亚迪的净利润录得166.22亿元,过去一整年,比亚迪几乎平均每天日收11.62亿元,日赚超4500万元。

7年前乃至2年前的比亚迪,还陷于50万辆的魔咒中不能自拔,传统燃油车腰斩式下滑,新能源汽车增长发力。

我们可以从一组数字中找到答案:从第1辆新能源汽车到第100万辆新能源汽车用时13年、从100万到200万用时1年、从200万到300万仅用时半年。这也意味着,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积累碰上新能源汽车井喷的大市场,这是它一骑绝尘的最重要原因。

汽车商业评论以同为自主品牌的佼佼者吉利汽车和长城汽车为例。

回溯过去6年的数据,吉利和长城基本都是波动式渐进发展,而同一时间段,比亚迪几乎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7年-2022年,无论是销量、营收还是净利润,比亚迪都是5年前的4-5倍,且越往后,与吉利、长城的差距日益扩大。尤其是2022年,比亚迪的净利润不仅实现反超且远超过长城和吉利。

今年开年,新能源车降价抢份额,燃油车降价求生存,面对激烈的“价格战”,王传福则表示,在10万―20万元的产品价格带比亚迪有定价权,但公司也希望平稳一点,“不要搞得大家很难受,别人都没活路。”面对竞争,比亚迪的策略分别是快、技术和战略。

吉利主动反思

“我们吉利汽车丢掉了中国民族品牌第一的宝座;在新能源车发展的道路上,被我们最优秀的同行拉开了距离;大家也看到我们的股价从最高时候36港元,掉到今天收市的9.5港元,差距不可谓不大。”

3月21日下午,吉利汽车2022年财报会上,吉利控股行政总裁及执行董事桂生悦主动反思,在新能源汽车转型过程中,从产品到销售渠道都有明显不足。没有虚与委蛇,也没有拐弯抹角,坦诚的自省和反思贯穿整个沟通会。

比亚迪的一骑绝尘让竞争对手们都倍感压力,吉利认为其在电气化转型的步伐较慢,未能延续其在燃油车时代的市场优势。

吉利的反思主要聚焦在三个方面:一是丢掉了自主一哥宝座,二是新能源汽车被领头羊甩下,三是盈利能力逐年下降。

桂生悦表示,此前吉利的产品存在问题,比如其去年推出的帝豪L插混版有明显的不足,比如其没有快充。另外,吉利在新能源产品上的销售上也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新能源汽车和燃油车还在一个渠道中销售。“帝豪L这样不太成熟的混动产品,以后不会发生了。过去几年我们落后别人,我们总结了经验教训,也在坚守战略定力,既要着急又不能太急。”

盈利能力是吉利的短板,根据吉利在2022年46亿元的净利润可推算出其单车利润大致为3244元,大约是如今长城的一半,差不多是如今比亚迪和巅峰期长城的1/3。

但吉利的财报其实算是相当不错,2022年销量143万辆,同比增长8%,其中吉利品牌112万辆,领克18万辆,极氪7.2万辆,睿蓝5.6万辆。新能源汽车超过35万辆,同比增长300%,新能源车渗透率从上年的6.2%增长到22.9%。

其全年营收1480亿元,同比增长45.6%;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8.5%达到52.6亿元,总现金水平上升20.4%至337亿元;毛利率14.1%,同比下降3个百分点;平均单车收入同比增长近三成达到10.3万元,单车毛利润则增长11.1%达1.75万元。

相比绝大多数传统车企出身的友商,吉利在新能源领域的表现可以说是十分亮眼。2022全年,吉利汽车新能源产品(含吉利、几何、领克、极氪、睿蓝)销量328727辆,同比增长超300%,单月新能源渗透率多次突破30%。

这本来是相当亮眼的一份财报,怎奈友商一飞冲天,其他厂商的转型之路都被卷入“快进”模式。

吉利今年的“快进”包括2月23日发布全新中高端新能源系列,产品被重新梳理为三大系列:吉星系列专注燃油车,几何系列专注15万元以下的新能源,银河系列主打15万元以上中高端新能源市场。

在业绩发布会现场,吉利汽车管理层也透露了公司2023年的各项目标。销量方面,吉利汽车2023年全年销量目标165万辆,其中,新能源销量较2022年翻番。

本文由汽车商业评论原创出品

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说明

违规转载必究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汽车商业评论,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比亚迪和吉利,中间隔着两个长城(比亚迪、长城、奇瑞、吉利半年战绩出炉,新能源成决胜点!)

比亚迪、长城、奇瑞、吉利半年战绩出炉,新能源成决胜点!

2023年上半年,中国车市陷入混战。无论是合资车企还是自主车企,都被卷入到“价格战”中,降价成为大趋势。不过,降价一定能大卖吗?车企是否已经通过降价实现了销量上的提升?透过几大自主车企的半年战绩,看看车市的最新趋势与变化!

自主“一哥”,当属比亚迪

比亚迪官方数据显示,其6月份销量为253046辆,今年1-6月累计销量1255637辆,同比增长95.78%。如无意外,

比亚迪

将再次凭借新能源汽车的出色表现,登上自主“一哥”之位。

今年上半年,比亚迪采取了更加主动的进攻手段,把合资品牌逼到了绝路。尤其比亚迪旗下的DM-i系列车型,一方面提升了新车型的配置水平、整车质感,另一方面降低了价格,入手门槛更低,最佳例子就是今年推出的秦PLUS DM-i冠军版车型,直接把合资品牌引以为傲的

轩逸

卡罗拉

朗逸

等车型的饭碗抢走。

虽然比亚迪今年上半年的销量仅为125万辆,尚未达到年初设立的300万辆年销量的一半,但考虑到下半年“金九银十”销售旺季,消费需求将一步释放,以及

驱逐舰07

宋L

等新车型上市助力,比亚迪达成300万辆销售目标应该不难。

新能源形势走强,长城沉淀后反击有望?

坐拥多个子品牌的

长城

汽车,目前也发布了最新的销量数据。6月份,长城汽车销量为104957辆,今年1-6月累计销量519226辆。其中

哈弗

品牌上半年累计销量292644辆,

欧拉

品牌47298辆,

坦克

品牌58327辆,长城皮卡102596辆。而

魏牌

的具体销量并未公布,轱辘哥统计后

发现

魏牌今年前6个月的销量或在1.8万辆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长城汽车今年上半年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力较猛,也收到了部分成效。相关数据显示,长城汽车今年1-6月新能源车型的累计销量达到了93225辆,同比增长46.6%。

轱辘哥分析后认为,长城汽车上半年新能源销量爆发主要得益于搭载了智能四驱电混技术Hi4、越野超级混动架构Hi4-T的车型不断落地,包括

哈弗二代大狗PHEV

哈弗枭龙MAX

、魏牌蓝山DHT-PHEV、坦克500 Hi4-T等,为消费者提供了更丰富的购车选择。

但新能源汽车是长城汽车的救命良方吗?长城汽车能否就此绝地反击?不妨静观其变。

奇瑞销量飙涨,新能源车型却拖后腿?

奇瑞控股集团近日发布了好消息,其6月销量14.52万辆,今年1-6月累计销量74.14万辆,同比增长56%,创下历史新高。作为自主车企的“老大哥”,找车网

奇瑞

自2022年以来颇有腾飞之势。

其中奇瑞品牌前6个月累计销量53.94万辆,实现同比增长50.9%。定位高端的

星途

品牌,前6个月累计销量4.22万辆,大幅增长119.3%。而

捷途

品牌也有不错的收获,上半年累计销量11.24万辆,同比增长84.1%。旗下各品牌表现良好,带动奇瑞集团整体向上,不过奇瑞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却较为一般。

除了

QQ冰淇淋

相对热销外,奇瑞

小蚂蚁

无界Pro

等车型的销量规模都算不上乐观。而在中高端领域,奇瑞更是没有一款能打的产品,与其他自主车企拉开了较大的差距。不过,奇瑞也认识到自身的发展困境,今年4月份,奇瑞集团发布在新能源领域的最新战略规划,将构建以“奇瑞、星途、捷途、iCAR”为核心的全新品牌矩阵,同时借助超级混动平台、E0X高性能电动平台等,全面强化新能源产品优势。

如果能把新能源短板补齐,奇瑞的发展前景无疑会光明很多。既然战略已规划好,就看奇瑞接下来将会有哪些重磅新车登场!

极氪走高端初见成效,吉利银河系列成“救世主”?

吉利汽车发布了最新销量数据。今年6月份,吉利汽车销量为137897辆。今年1-6月,吉利汽车累计销量达到了694045辆,同比增长13%。从整体销量和增幅情况来看,吉利的发展势头也较为良好。

其中吉利品牌上半年累计销量553250辆,

极氪

品牌42633辆,

领克

品牌82037辆,睿蓝品牌16125辆。增幅最大的当属极氪品牌,实现同比增长124%,极大拉动了吉利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时也带动了单车均价上涨。

目前

吉利汽车

尚未公布具体车型的销量数据,但

银河L7

却是例外,报告显示银河L7在6月份售出了9673辆。银河系列是吉利汽车重新梳理品牌后打造的三大子系列之一,而银河L7则是银河系列的首款车型,是吉利向中高端新能源汽车市场再度出击的先锋之作。

可以看到,吉利同样有转型新能源汽车的决心,而打造爆款和代表作正是其当务之急。

除了比亚迪、长城、奇瑞、吉利等自主品牌外,理想、

蔚来

小鹏

等造车新势力也陆续发布了6月销量和半年战绩。只是相对来说,新品牌的体量较小,暂时还无法领先自主车企。但新品牌掀起的飓风不可小觑,汽车行业即将因新能源改写格局!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My车轱辘,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比亚迪和吉利,中间隔着两个长城(比亚迪、长城、奇瑞、吉利半年战绩出炉,新能源成决胜点!)

史无前例!吉利、长安两大巨无霸“抱团”,联手加速转型

车市要变天,车企也开始寻求更多的方式来抵御风险。5月9日,

吉利汽车

长安

汽车宣布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围绕新能源、智能化、新能源动力、海外拓展、出行等产业生态展开战略合作,共同推动中国品牌向上。

长安和吉利迅速结盟,有点出人意料。尽管车企之间的各种联盟层出不穷,但初闻长安和吉利的故事,直觉上还是颇为不习惯。要知道,这两家车企的产品定位及目标用户较为相似,说为“宿敌”并不为过。而且在不久前双方还因设计问题爆发“抄袭门”事件,能够在如此短时间内“化干戈为玉帛”,令市场颇感意外。

显然,双方希望通过未来新业务展开合作,抵御市场风险,产生“1+1>2”的效果。但话说回来,轱辘哥同时认为,合作是否就一定能打好未来的仗也很难说。首先,新业务层面的合作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另外,车企之间普遍有面和心不和的现象。那么长安和吉利的合作,是否又会再步后尘呢?

长安结盟吉利,联手合拓新格局

对于长安和吉利的结合,很多业内人士的反应是惊诧——这是“宿敌”结盟。当然,这也不难理解,毕竟当下的汽车产业正处在新的“十字路口”。一方面,车市面临销量增长乏力的困境;另一方面,汽车产业正向新四化转型。于是,在车市寒冬与行业巨变的双重力量交织下,抱团取暖在此时不失为一种最优选择。

虽然长安和吉利都是国内前五的车企,目前都不存在生存压力,但市场内卷带来的成本增高,利润减少,谁都不能避免。正因如此,在这种环境下,车企之间的合作如果不能广泛而深入,很难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长安和吉利深谙此理,所以我们能从合作协议中看到,合作项目可谓是无所不包,几乎囊括了双方目前所有的业务范围。其中,智能化电动化是双方合作的重点。在新能源领域,双方将就电芯、充换电技术、产品安全等进行合作。而在智能化领域,将围绕芯片、操作系统、车机互联、高精地图、自动驾驶等展开合作。

在轱辘哥看来,长安和吉利各有优势,长安的强项在于全方位技术研发,新能源上下业务链的打造;而吉利强在效率,以及旗下多品牌之间形成协同共享优势。虽然双方不涉及资本层面,但仍可实现诸多优势互补,至少可通过供应链整合及研发资源共享,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显然,双方目前都面临新业务的发展瓶颈。现在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等技术路线不明确,没有那么多钱去做试错,形成联盟后能分摊研发成本。而这也是长安和吉利,在未来的合作中,可以预见到的。可以看出,这是一场有准备、有目标、有决心的强强联合。

车圈掀起合作潮,但真正共赢少

在长安与吉利合作获得盛赞的同时,对合作的质疑声也浮出水面。从理论上说,愿望挺美好,合作进行的时机也正当时。但在现实中,抱团不一定能取得了暖,从过去车企之间的合作案例来看,真正因为合作做强的个体并不多。

其实,近几年车企们抱团取暖现象非常多见。比如国际车企之间,

大众

和福特在智能网联、无人驾驶的联盟合作;通用与

本田

在动力总成研发以及出行领域进行合作。自主品牌方面,

一汽

、东风和长安三大央企组成的T3出行联盟;

广汽集团

前后与

奇瑞

上汽集团

达成战略合作;造车新势力

蔚来

小鹏

在充电网络达成合作。然而,从效果来看,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此次长安与吉利之间的合作,是否也会“雷声大雨点小”,还有待检验。

毕竟合作会有很多不确定性,比如资金不足、沟通不便、无法融合等,都会导致项目落地困难的情况。当然,有合作必然就有分歧,这是无法避免的事。如何在合作中学会信任对方,是一个重要的课题。长安和吉利两个如此大体量的汽车集团,能够在第一时间破除层层障碍,走在一起相互合作,一来说明他们有足够的决心,另外也反映出两大车企领导的前瞻眼光。

长安和吉利的合作,绝不是所谓的“抱团取暖”,而是在降本共盈的基础之上博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在经历了越来越多合作失败的案例后,我们更希望看到两家大企业能够在更大的格局下进行共创与探索,共同为市场创造价值。

无论是智能化电动化,还是出行领域的布局,这次合作内容均是两家车企深耕多年,且均取得初步成果的领域,因此双方的合作,有利于资源的共享和成本的降低。希望长安和吉利的合作接下来能有更大突破,实现中国自主品牌在新时代发展的历史跨越。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My车轱辘,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以上就是找车网整理的比亚迪和吉利,中间隔着两个长城(比亚迪、长城、奇瑞、吉利半年战绩出炉,新能源成决胜点!)相关内容,想要了解更多信息,敬请查阅找车网。
与“比亚迪和吉利,中间隔着两个长城(比亚迪、长城、奇瑞、吉利半年战绩出炉,新能源成决胜点!)”相关推荐